四种技巧 有效培养孩子有礼貌

孩子们喜欢模仿父母,所以成年人更要表现出良好的举止。( 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70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0年08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张雨霏编译报导)大多数父母都认同,教导孩子有礼貌是良好教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每个父母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一些父母主要专注于教孩子说“请”和“谢谢”;有些则强调礼貌地问候陌生人;还有的父母更看重餐桌礼仪。总之,父母都可能将培养孩子的“良好举止”放在首位。

但是,如何让幼小的孩子行为举止有礼貌呢?居住在圣保罗的作家艾玛·弗莱雷(Emma Freire)撰文表示,以她的经验,仅仅在孩子们陷入困境时才纠正他们,往往效果不大。

以下是弗莱雷女士从自己家庭教育获得的良好成绩中总结的四个技巧:

1.提前让孩子做好准备

如果你事先向孩子明确说明你对他们的期望,孩子则更有可能表现出良好的举止。例如,如果我们要去看望史密斯太太,我会提前让孩子们坐下来,告诉他们:“我们要去史密斯太太的家。当我们到达时,你应该和她握手说,‘你好!史密斯太太。我叫大卫。’”我甚至可能和他们一起演练一下。

否则,当我们到达时,他们可能会害羞并拒绝自我介绍。

2.始终树立好榜样

每个父母都知道他们是孩子的榜样,但是在培养礼节方面需要不断重复。如果我告诉我的孩子们应该以某种方式行事,那么我最好确保自己也以这种方式行事。家庭生活可以很随便,我可以直接让先生拿给我什么东西而不说“请”,他不会觉得无礼。

但是在家里,我仍然会尽力保持礼貌的举止。因为孩子们总会看到。

3.给予积极的反馈

正面强化一直是一个很好的育儿策略,尤其是在教导礼仪方面。我在这一点上非常留心,一旦孩子表现彬彬有礼时,我会马上为此表扬他们。这会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当他们惹麻烦时,我通常会根据情况简单地给他们指出来或者干脆不管它。

4.借助外部榜样

外部权威也是教孩子文明举止的好方法,因为与父母的反复提醒相比,外界的影响通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我5岁的女儿非常喜欢公主。如果她对着饭桌上的食物说“讨厌,那么难吃”时,我就会谈论起住在宫殿里的一位美丽的公主。这位公主永远不会对她的晚餐说“讨厌”。

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相当于一项马拉松而非短期冲刺,并且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如果父母一时看不到效果,也不要悲观。持之以恒的耐心教导,最终,孩子们一定会受益无穷。

原文4 Tricks for Teaching Manners to Young Childre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责任编辑:韩与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教育孩子富有同情心并不意味着对他们说教或带他们去为穷人免费提供食物的施食处,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的生活。你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你如何解决在公园发生的冲突,你如何促进孩子们日益增长的了解他人考虑他人的能力。你对培植孩子们的同情心是有影响的。
  • 对家中小孩子拥有良好行为的最佳教养方式是对其行为给予积极和有建设性的引导,这就意味着家长应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良好表现,而不只是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
  • 性格温顺的孩子人见人爱,他/她对周围的人最有爱心、与人合作、温柔、懂礼貌……不过,孩子性格太过温顺了就有点让人担心,担心他们因胆小怕事而不敢/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因此容易受到伤害。
  • 《三字经》有一句名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今日,这句话依然适用,而且更重要。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现代化的思潮下,愈来愈不重视言传身教、做人处世的道理。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第一老师,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与生活习惯等于给孩子的一生打下好的基础。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可爱故事,培养孩子同理心、学会管理情绪 增进情感表达、提升人际关系能力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故事,让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绪反应,并且详细解说如何自我调节、加强情绪管理。书中同时详细运用情境故事,解说各种情绪成因、情绪反应,以及如何因应情绪困扰。
  • (图/小树文化提供)
    运用故事,让孩子理解自己悲伤情绪反应,并详细解说如何自我调节、加强情绪管理。
  • 这是露丝‧索卡普(Ruth Soukup)和她的丈夫查克‧索卡普(Chuck Soukup)和他们的孩子们从小就一起玩的游戏。它被称为“高潮,低谷,有趣的事”(High, Low and Interesting)。这个简单的想法非常有效,它可以让孩子(尤其是青少年)敞开心扉与父母交流。
  • 为何小孩曾经那么乖巧可爱,长成青少年却完全变个人?爱唱反调、爱理不理,甚至突然一句话就暴怒!完全不知该怎么相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