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真散文选:最平凡的永远最真实

作者:吴念真
世上的一切都有安排,一时想不开的,不妨交给时间。(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552
【字号】    
   标签: tags: , , ,

记得有个古老的传言是这样说的,说早年有人绑架了小孩,如果无法确定肉票行情的话,通常在勒赎之前会先蒸一条鱼给孩子配饭当试探。

孩子先动筷子的部位要是鱼肉比较厚实的鱼背,那绑匪大概就要亏了,因为这孩子要不出身贫寒,最多也不过是平常人家的子弟。

如果那小孩最先挟的是鱼肚,甚或只挑鱼头颊部那一丁点嫩肉的话,绑匪可就乐了,因为这孩子肯定来自有钱人家!

有个朋友甚至还曾经说过一个更夸张的故事,说他祖辈的族人家道中落之前,只要桃子的产季一到,佣人就得先做好一些蔴糬备用,然而这些蔴糬可不是拿来吃的,而是孩子们要吃桃子之前用来沾掉桃子上的细毛,以免伤肠胃的“工具”而已!

这些传说和故事的结论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富过三代,方知衣食。或许身边“富过三代”的朋友不多,因此谈到难忘的“美食”无非就是故乡小吃或家常饭菜,因此每回说到最后,对乡情、乡愁、亲人、旧友的缅怀和思念,好像比食物本身的气味和滋味都来得浓烈、来得多。记得多年前也是这样的冬天,阴雨连绵,和朋友们说起九份山区老家的印象,说那里的冬季经常白雾弥漫,有时甚至五尺之外的景物就无法分辨。说雾里经常有远处送葬的唢呐声隐约的哀伤。

说屋里的湿气,石头墙壁泛着水光,泥巴地面黏到连木屐都穿不住,说寒假的雨天孩子们无处可去,十坪不到的屋子塞满七、八个从两岁到十二岁几乎无法控管的幼兽,每当妈妈和姑妈都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候,经常会冒出一句话:“我们晚上煎‘蕃薯粿’!”

然后这群小孩就会一哄而散,开心地各司其职,选蕃薯的选蕃薯,削蕃薯的削蕃薯,大一点的孩子则穿起雨衣跑出去砍笔筒树,于是屋里至少就会有两小时以上的安宁⋯⋯

“干嘛砍笔筒树?”

“做磨板把蕃薯磨成泥啊!”

“磨板跟笔筒树有什么关系?”

“笔筒树的叶梗有坚硬、密集的刺啊!”

⋯⋯ 最后发现,我甚至必须动用图解的方式,让他们搞懂“笔筒树磨板”制作过程的时间往往比蕃薯粿如何煎煮还要来得长,而且朋友们对当时矿村生活的情景以及孩子们后来一个个的去处和发展的好奇和兴致,好像也比蕃薯粿本身热切得多。然后许多人似乎也感触良多地纷纷说起自己难忘的食物、过往的生活,以及遗忘已久的亲人、旧友。

“为什么不写下来呢?”他们说:“至少可以提醒我们也有自己的时光和生活啊!尽管和你的不同。”

这句话似乎就是写下这些文字的最大动力。

因为始终相信这世间每个人的人生必然都是一本书,都是累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最平凡的永远最真实。

三餐饭菜寻常过,但特别记得的必然伴随着难忘的人物、难得的时光、难舍的情谊或情义,如果没有这些,即便是米其林星级的“美食”,对许多人来说可能也都只是一场应酬、交际,或者装神弄鬼、虚无矫饰的印象而已。◇

——节录自《念念时光真味》(自序)/ 圆神出版公司

(〈文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