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瘟疫——罪与罚的故事(三)

作者:周怡秀
米希尔·史维特斯(Michiel Sweerts)《古城中的瘟疫》(Plague in an Ancient City),约1652年至1654年前后。(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032
【字号】    

与普桑类似的作品还有法兰德斯十七世纪画家米希尔·史维特斯(Michiel Sweerts)之作描写的《古城中的瘟疫》。

史维特斯深受普桑影响,这幅《古城中的瘟疫》是他向法国大师普桑的《阿什杜德瘟疫》致敬,因此画面中许多元素与普桑的相似,读者可自行比较。作者本人并没有明确这幅作品的特定历史背景,或道德教训。一般猜测是在描绘大约公元前四三〇年左右,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爆发的雅典大瘟疫,这场瘟疫毫不留情地袭击雅典,死亡人数接近人口的一半。那么为什么发展出高度文明的雅典出现瘟疫,而同时与之交战的斯巴达却能全身而退呢?雅典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逐渐走向骄奢淫逸。从当时陶器彩绘中,出现许多描绘男女或同性淫乱,甚至多人杂交的画面,可见当时淫乱败坏的风气之盛,令人不禁想起旧约中被神所灭的淫乱之城索多玛和峨摩拉。而在瘟疫爆发时,许多对生命绝望的人,认为被神抛弃,未加自省反而更加放纵,视法律、宗教约束为无物。恶性循环的结果,雅典城邦终于一蹶不振;而斯巴达人从小被严格的战斗训练,生活自律简单,不像雅典人那样放纵享乐,或许是他们能躲过一劫的原因。

也有人把史维特斯这幅作品解释为罗马帝国时期发生的瘟疫。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军队所向披靡,在政治、法律、哲学、文化艺术各个方面都为后人所取法,是后世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然而,瘟疫却是罗马帝国的常客;有据可考的大瘟疫有四次,小瘟疫不断。罗马帝国的皇帝中,固有不少励精图治的明君、开疆辟土的英雄,荒唐败德的也大有人在。随着帝国的强盛和称霸,人们生活奢靡,纵情声色,嗜杀好斗。然而罗马人犯下的最大罪恶,还是对基督信仰的残酷迫害。自尼禄皇帝焚烧罗马城嫁祸基督徒开始,三百年来多位君主对基督徒进行多次镇压迫害,不仅造谣污蔑,煽动人们对基督徒的仇恨;甚至把无辜向善的信徒当作火炬活活烧死,或投入斗兽场喂食野兽,君民上下以此为乐。然而,长期迫害也没能消灭了基督教。反而是基督徒以慈善和信仰的力量感动了越来越多的罗马人,最终得到罗马皇帝的认同和皈依,成为罗马的合法宗教。

有一幅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居勒-埃里·德洛内描写的《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特别具有深意。

法国画家居勒-埃里·德洛内(Jules Elie Delaunay,1828~1891),〈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Peste à Rome),1869年作,巴黎奥塞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巴黎美院的画家德洛内在一八五六年得到罗马大奖,得以旅居罗马学习古典艺术。这段期间参观圣彼得锁链教堂时,一幅十五世纪波拉优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描绘瘟疫的壁画引发了他的创作动机。

德洛内以罗马市区为背景,用娴熟的学院派技法表现了古代罗马发生的瘟疫景象:萧条的街区、弃置堆放的尸体、垂死挣扎的人们等等……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两个特殊人物的行为:一个有翼大天使指使一个外型凶悍的黑衣打手(死神?瘟神?)去攻击门窗紧闭的一户人家。而这一景象正源自于那幅于1476年的壁画。

《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Peste à Rome)局部。(公有领域)

与原作比较,两幅画的城市背景都有阶梯和雕像,也有堆叠的尸体,更主要的就是天使与“打手”的剧情。这个典故来自于中世纪描写圣徒传奇生活的《金色传奇》(注一)(Legenda Aurea)有这样一段记载:“……于是出现了一个好天使,他命令一个坏天使带着长矛去刺击每一户人家的大门,而死去的人数正好与门上被击打次数一样多”。基督徒相信,当时的瘟疫是神对罗马人迫害基督教的警示与惩罚。天使是神的使者,而所谓“坏天使”也只是个奉命行事的执法者,可能像中国所谓的瘟神,也可能近似西方预告死亡或索命的死神。

可能有人质疑,迫害是罗马执政者的决定,为什么会祸及平民百姓呢?请想一想,当众多罗马观众在斗兽场看到无辜的人活生生被野兽撕裂吞食还能取笑为乐的时候,在神的眼里能是无辜的吗?

作品右下角有个患病挣扎的男子,他痛苦地仰首向上方的伊斯库拉比(Esculape,罗马的医药之神)神像求助,却得不到回应。这似乎在暗示过去宗教中的神已经救不了他们;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真的是人犯罪而遭到的恶报,求神也无用。

《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Peste à Rome)局部。(公有领域)

背景另有一座可能是马库斯·奥雷留斯(Marcus Aurelius)皇帝的雕像。他虽然是罗马帝国五位贤明的君主之一,却也同样犯下迫害基督徒的错误。他的远征军班师回朝时带来了瘟疫,并传染到整个帝国。这座雕像下方却出现了未来将结束迫害并皈依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画家是否另有深意?雕像的手遥遥指向执行瘟疫的好坏两位天使,似乎引导观众注意画面中央发生的事,去省思瘟疫的发生和神的真正旨意。

注释一: 《黄金传说》(拉丁语:Legenda aurea,约1292年),原名为《圣人传说》(Legenda sanctorum),是意大利热那亚第八代总主教雅各·德·佛拉金(英Jacobus de Voragine;意Jacopo da Varazze, 1230年—1298年)所收集的基督教圣人传记集。逐章介绍含耶稣、圣母玛利亚、大天使米迦勒等100名以上圣人的生涯。@#

法国画家居勒-埃里·德洛内(Jules Elie Delaunay,1828—1891),〈被瘟疫侵袭的罗马城〉(Peste à Rome),1869年作,巴黎奥塞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点阅【绘画中的瘟疫——罪与罚的故事】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 捷克共和国的捷克克鲁姆洛夫镇(Cesky Krumlov),距捷克、奥地利、德国三国交界处不到50英里,是该地区建筑遗产的杰出代表。小镇历史文化中心的街道布局和许多普通建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更大型的建筑,包括两座宏伟的修道院在内,更为小镇增添了美感和历史气息。
  • 克拉约瓦艺术博物馆(Craiova Art Museum)是罗马尼亚的[ascii]着[/ascii]名景点,收藏着该国一些最重要、最精美的绘画和雕塑,时间跨度从中世纪到现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