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

落榜士子痛骂考官 因何转运金榜题名?

作者:郑行之
清代梁亯 观榜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698
【字号】    
   标签: tags: , , ,

自古以来,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而名落孙山的则不计其数。那么落榜考生这么多人,有没有变脸骂考官的?有一个就是以《聊斋志异》名传千古的蒲松龄,一生中落榜了十几次,在69岁时写了《历下吟》这首长诗,讽刺考生百态,也骂了主考官。落榜士子破口大骂考官之后,也有转运再登金榜的,是怎样的“运气”呢?

我们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位名叫张畏岩的人,他是江阴人,学养颇为深厚,文章写得很好,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名望很高。甲午年(公元1594年),他到南京参加甲午科乡试。当时,他借住在一座寺庙里。放榜时,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这让他错愕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脱口就大骂主考官,眯目不张眼!不识人才,没看见他文章写得有多好!

这时,他看见旁边一个道士,不知什么缘故,正牵动着嘴角微微地笑着,这下触动他崩紧的神经了,张畏岩立刻迁怒于他。

道士等他骂完才说:“相公的文章必定不佳。”

张畏岩一听,更加生气了,怒道:“你又没看过我的文章,怎知写得不好?”

道士回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骂声连连,气也太粗暴,心也不平静,怎能写出好文章?”

张畏岩本是个很敦厚的读书人,平时也很讲道理的,这回会这么失去理性当众发飊骂人,实在是因为落榜这个打击太沉重了。其实在骂人时,他内心也有个声音同时在质问自己:你怎么了,不能这样任意骂人呀!这时他听见道士说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觉地,这一番道理就转化成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了,两边发生共鸣了。很快地,他就心服口服,转而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要考中全看你的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用。所以必须自己去作转变,去改变自己。”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又如何改变呢?”

道士说:“ 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福分也就不求自来。”

张畏岩说:“我一个穷书生,能做什么?”

道士接着说:“行善事,积阴德,都出自我们这颗心,常存这样的善心,功德无量。其中 ‘谦虚 ’这一美德,不需要花钱,实践起来也相对容易。这次你没考上,为何不自我反省,反而大骂主考官呢?”

张畏岩立刻醒悟,从此谦虚自持,日日修善积德。过了三年,在丁酉年(公元1597年)的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高大的殿堂里,得到了一本考试录取名册,里面有很多空缺,他看了半天也看不懂这些空缺是怎么回事,就问旁边的人。

那人回答说:“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名册。”

张畏岩问:“名册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空缺?”

那人说:“阴间对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三年要考查一次,一定要能积德而且没有过失,这册里才会有他的名字。你在名册上看到空缺的,都是本该考中,但三年来,又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在德性上有所缺失而被除名的。”

然后那人又指着一空缺处,对张畏岩说:“你这三年来谨慎自持,把握自己把握得很好,也许可以补此空缺。希望你自爱。”空缺处是第一百零五名。

放榜时,张畏岩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由此看来,人说举头三尺必有神明,这是真实不虚的。而所谓趋吉避凶,必然得由我们这颗心做起,我们必须常存善心,笃行善行,虚心屈己,不去得罪天地鬼神,且所作所为得到天地鬼神的赞许,方才有受福之余地。而那些气势很盛或骄傲自满的人,福分必然不能长久。

稍有识见的人,必然不会做一个心胸器量狭窄的人,那等于是把福分拒于门外。何况谦虚能让人受教,因而受益无穷,让人得以无所滞碍往前行,对有心修业立功名的人更是不可少的。

古语也有这样说的:有志于功名的人,必能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能得到富贵。凡人要问:这怎么可能呢?一生行善积德改变自己命运的明朝进士袁了凡有这样的体悟:

人如果有志,就像树木之有根。在立定功名富贵志向时,同时虚心内省,念念都能谦虚自持,先他后我,处处都给人行方便。能做到这样,自然感动天地。天地神鬼考核人之德而决定人的福报,这就等于命运的福报由自己来决定了。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大王爱好音乐,但是大王只是个人喜好音乐,个人在追求快乐而已。如果喜好到了极点能与民同乐,大王与百姓都快乐,那么齐国能不强盛起来吗!求科考功名也是这样,如果能把得功名之乐的心推广到积德为众人行善造福上,并且尽心去做了,那么自己的命运与福分,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了!

资料来源:《了凡四训》

@*#

-点阅【善恶有报】故事-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 月全食发生时,月球表面若呈现暗红色或红铜色,在西方称为“血月”(blood moon),西方《圣经·启示录》以血月预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关。中华文化中也早有对此现象的观测,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气覆月或月如血光来形容,是属于天文异象中“月变”的一种,在历朝历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历史记载。西方和中土对此天文异象的记载虽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类的概念,那是什么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