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念真散文选:那一碗苦甜什锦面

作者:吴念真
那一碗什锦面,带着苦苦甜甜的记忆。(容乃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48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上帝真的公平,拿走你身上某一部分功能的同时,真的会补上另一部分给你。

 

大概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吧,过了五十五岁之后,我也开始慢慢失去嗅觉,一如她当年。

没嗅觉,不说旁人不知道,唯独自己清楚,身体接受“感觉”的某一根天线已经硬生生地被折断。

从此,你闻不到夏天西北雨刚落时,空气里浓烈的泥土气味,闻不到草地刚割的清新,当然更闻不到夏秋交替时,凉风里那种隐约的哀愁。

没嗅觉,最大的失落在于日常吃喝,因为色、香、味少了中间那个重要的枢纽。

比如青葱与韭黄、菠菜和芥蓝,各自的气味不一样,可是入口之后对我来说却没什么不同,唯一的感觉是老或嫩、咸或淡。喝茶、喝咖啡也只成了单纯的提神需求或习惯,因为无论平价或极品,喝进嘴里都只剩下热或凉,苦或甘。

有人说,生理上哪一部分有缺陷,另一部分的功能就会自动补强,比如失明的人听觉就特别敏锐(想起一部日本老电影《盲剑客》),或者鼻子特别灵(又想起另一部电影,艾尔帕西诺的《女人香》)。

累积几年“失闻”的经验,发现上帝真的公平,拿走你身上某一部分功能的同时,真的会补上另一部分给你。

一碗“照起工”的什锦面

没了嗅觉之后,祂补偿我的是“记忆”,祂让我从过往某些情境里去拼凑或还原食物原有、应有的气味和感觉。举个例,说说大家都熟悉的什锦面。

人生对什锦面的第一个印象,是五十几年前,九份升平戏院旁边的老面摊。那时候九份正繁盛,村子里的矿工们三不五时会相约去那儿稍作“解放”。

父亲和他的朋友们习惯看完电影之后在隔壁的面摊吃碗什锦面,然后续摊去小酒家喝酒寻乐。

面摊朴素、雅气,没招牌,不过好像也多余,因为终年冒着白烟和香气的高汤锅,加上挂在“见本橱”(编注:展示柜)上头那把白绿分明的青葱,让人一闻、一看就难忍饥饿。

老面摊的什锦面很有名,因为“照起工”(编注:按步骤、讲细节)。

老板是这样煮的:厚切猪肉、猪肝各两片,鱼板一片,虾子两只,虾壳下锅前才现剥,不过保留尾巴最后一截的壳。油热之后落葱段爆香,下作料快速翻炒几下即浇入热腾腾的大骨高汤。

汤稍滚就把作料捞起,放一旁让余热逼熟,接着下油面和豆芽,汤滚调味试咸淡,面、汤盛碗之后才把原先捞起的作料细心地摆在上头。

现在想起来,上桌的什锦面根本就是个艺术创作。

淡黄的油面上依序摆着白色的肉片、带花的鱼板以及颜色厚重的猪肝,旁边是身体淡红而壳和尾巴呈现深红色的虾,淡绿的葱段则在面里怯怯地冒出头来当点缀。

冒烟的大碗旁搁上一个土色的小碟子,里头装的是蘸作料的酱油膏。

老板一声“趁烧”之后大家开始吃,先喝汤,一片啧啧声,或许是汤头鲜又烫,更有可能是赞叹。然后一口作料两口面,除了咻咻的吸面声之外没有人交谈,整个画面有如一种仪式,那头师傅煮得虔敬,这边客人吃得感恩。

父亲是业余的“总铺师”,极挑嘴,听他说才知道那些细节都有必要,比如猪肉、猪肝一定要厚切,才不会一下锅就老。虾子留尾巴“色水”才好看。配菜只用豆芽是因为它有口感而没杂色、没杂味,不欺不抢主角的光彩。

要死,也要先吃一顿饱

矿业衰落之后,生活难,父亲连九份都少去了,更别说什么什锦面,即便去,也不是去解放,而是家里有急需,拿东西去典当。其实家里少数有典当价值的也就他手上那只精工表。

有一年我中耳炎,硬拖几天后,不但发烧,连走路都失去平衡。父亲下工后拿牙膏磨表面,说:“带你去九份看医生。磨表面是为了让表看起来新,能当多一点钱。”

那个傍晚我等在当铺外,却听见里头有争吵声。没多久父亲走出来,脸色铁青,一边套着手表一边朝里头骂,说:“我是押东西跟你周转,又不是乞丐讨钱不还,你讲话不必这么侮辱人!”

之后父亲没带我去看医生,而是带我去面摊,叫了两碗什锦面。我看着他,心里想:有钱吗?父亲好像看懂我的意思,低声说:“要死,也要先吃一顿饱。”

那天我们吃得安静,一如往昔。

记得父亲把肉和猪肝往我碗里夹,大口吃完面,然后点起烟,抬头时,我看到的是他模糊的脸。

回程时天很暗了,父亲走在我后面,一路沉默,好久之后才听见他说:“回去⋯⋯我们用虎耳草绞汁灌灌看⋯⋯可能会很痛⋯⋯你要忍一忍。”

这之后到现在,走遍台湾各地,我好像再也没吃过一碗及格的什锦面,无论是色水、气味或是氛围。◇

——节录自《念念时光真味》/ 圆神出版公司

(〈文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 是不是每一个生命,对春天都有一个约定?就像花和草,都在静静地等待。等待中,蓄积着力量,等待中,膨胀着希望,强大着信心?
  • 春风吹拂,大地正变得酥软,路边的柳树,也笼着莹莹的鹅黄。河冰化开一道一道冰痕,憋闷一冬天的河水,又欢唱起来了。我知道,人们的觉醒,同样会给人类的文明,带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造物主以他神奇之手,正在绘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 置身其中,我欢心,流泪,在爱与光明中,在苦难与挣扎中,我们创造着繁荣和文明。在深沉与庄严的歌声中,我们明白了辗转轮回来到世间的意义。
  • 一个一个房间打扫,墙壁,天棚,各种物件儿,犄角旮旯也不落下,务必做到干净、整洁。儿子很是仔细,就连灯泡都拧下来,一个一个擦拭如新。包裹商品带回的邪党报纸,该烧的烧,该丢垃圾点的丢垃圾点,不能让它散发毒气。扫灰,也叫“除尘”,或“出陈”,走出旧的藩篱,除陈迎新,多好的寓意。
  • 看来,那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应该改成“上天言实事,下界无欺瞒”才好。没有欺骗,人们才会真诚相待,才会友善,才会宽怀包容,社会不就平安祥和了吗。这正是:大法传世人心归正,春风吹拂万物复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