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政人祸 人间悲歌

中国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悲歌 为何坝成即祸出?

作者:荏淑一
font print 人气: 13578
【字号】    
   标签: tags: , , ,

建在黄河三门峡上的三门峡大坝(也称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中共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因而别称“中国第一坝”。此工程打着蓄水发电、拦洪防止黄河上游水灾、灌溉下游平原,保证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不受水患的大旗,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完工,然而“完工之日,即是祸害的开始”!三门峡大坝走过近60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个集权专制政体政治挂帅领导内行的悲歌,黄河之水代言了中共专政下民不聊生的呜咽心声。如今残存的三门峡大坝,以中共领导头目塑造伟大假象开端,持续暴露着中共祸国殃民的恶行。

政治至上 无法扭转自然律

毛泽东夺得政权之后,要制造“圣人出,黄河清”之象自我吹捧,要造出“海晏河清”的功业来涂脂抹粉,示意建成三门峡大坝工程。1954年,中共当局将黄河上游三门峡大坝的工程委托给前苏联专家设计,它的主要技术是依靠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设计的整体思路是蓄水拦沙,设计方对黄河缺乏实际深入的认识,认为三门峡的高坝大库可以达到全部拦蓄泥沙的功效,泥沙被拦住,三门峡大坝即可以下泄清水来刷深黄河下游的河床,从而一劳永逸把黄河变成清河。这一无视现实、与黄河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设计思路竟然得到中共当局黄河规划委员会一片叫好声。

当时最早预见到三门峡大坝工程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中国水利专家黄万里[1],直言提出不同见解,却被当权首脑视为敌人[2]打入右派行列,从而被剥夺了清华大学教授之职和科研、发表文章的权利,被下放工地劳动,人格遭受屈辱。文化大革命时期,迫害尤剧,黄万里被指为特务、异己分子,强迫入“学习班”、扫厕所,俯首听批。中共集权专政不能听入不同的声音,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见,这只是一例,肇的祸却很大。

三门峡大坝工程漠视现实的生态,当局也不听不闻真专家的建言;历史检证给出结果:这一人的妄想,试图以人为的沙土大坝工程凌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之举,从一开始就失败,到最后更是彻底失败。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设计规划淡化黄河的水文、泥沙问题,又漠视环境生态和傍河的住民生活交织的复杂现实面貌和历史经验。结果就是:大坝建成之日,就是祸害百出之时。

黄河夹沙量很大,这是古来皆知的现实问题。(shutterstock)

工程上路 灾祸降临

1961年4月,三门峡大坝筑到了计划高程353米,结果,“1961年下半年,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水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航运窒息,渭河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弄得从无水患的渭河两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而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迅速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减产。这一年,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水壅高后横向冲击,使两岸坍塌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3]

西汉时,贾让“治河三策”全面阐述治河思想,主张不与水争地,以人的发展要和自然谐和为宗旨,也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实践。三门峡大坝争夺、干扰了黄河水的自然出路,结果大坝以上大淤成灾,河水冲毁堤防,坍塌了两岸农田。

贾让“治河三策”阐述不与水争地的治河思想。图:民国 吕佛庭《黄河万里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违背客观规律的庞然大坝拦河截水截沙,为害大于造福,后患更是无穷无尽。1962年8月,黄河中游淤塞,才建造启用不到二年的三门峡水库因为积沙严重已经不能蓄水。据资料显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潼关河床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抬高4.5米,渭河成了地上悬河,失去去路,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到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水土不服的规划设计造成大量积沙,而且建造时大坝底部的导流排沙底孔在建成时全部被封死,迫使三门峡大坝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改建,后来又二度改建,且三次改变运用方式,原先设计的功能荡然无存。1964年12月在枢纽的左岸增加两条泄流排沙隧洞,将原建的发电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1969年6月又定下第二次改建,挖开8个封闭的施工导流底孔(*设计之初,黄万里沉痛建议至少不要封闭导流排沙孔),降低进水口的高程水准13米。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4个导流底孔。改建结果,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又改为“蓄清排浑”。原本指望带来黄河清的三门峡大坝工程,已经成了个四不像的东西,不是水库,也不像电站,防洪功能更谈不上,反肇涝灾。

违反水性就下原理  淤沙严重

黄河夹沙量很大,这是古来皆知的现实问题。(shutterstock)

黄河夹沙量很大,这是古来皆知的现实问题,西汉末年大司马史张戎(长安人,生卒不详)就提出水力挟沙冲淤的自然律。他说了,黄河一石水中就有六斗泥。对于黄河大量的沙泥,张戎提出:应减少上游引水,集中河道水量,以水冲沙,“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道受到河水冲激自然愈冲愈深,则“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现实中,在黄河上建造高矗的三门峡大坝正是违逆了这个原理,三门峡拦水拦沙,降低黄河自动冲淤的功能,造成黄河以及大支流渭河流域泥沙淤积,让千百年来没有水患的渭河变成悬河,泛滥冲毁了农田。

从1960年至1995年的35年间,三门峡库区泥沙累计净总淤积量为55.65亿吨,其中潼关以上就达到45.45亿吨,占总淤积量的81.65%,因为大坝的拦截阻挡了“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的大自然运作规律。而且,潼关以上的淤积一直在发展,各河的淤积也一直向上游延伸。潼关河床高程在1996年达到328.6公尺,比建库前抬高5.2公尺,而潼关河床的过水断面只剩下建库前的1/3左右。

三门峡大坝对整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呢?

潼关东关门遗址。潼关是关中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60年代,中共于黄河上游建三门峡大坝,古潼关被拆除。(公有领域)

“黄河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的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的中断;29万多农民从渭河谷地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人来回十几次迁移,给他们造成了人生中难以想像的惨剧。三门峡工程直接的经济损失为:高坝当低坝用(*为了泄洪两次改建的结果),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发电目标没有达到;高坝低用,防洪目标无法实现;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增加的常年运行费用等等。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整个三门峡造成的损失有人估算不下百亿元。”[4]

2002年春天,当时有前水利部门某高官带领大批专家考察,亲身体察到三门峡大坝工程造成的种种灾祸,不得不承认:三门峡水库已到决定存废的时刻了。2002年三门峡洪水,陕西损失20亿,河南靠洪水发电赚了2个亿,而死掉的人只是一个数字。如今,形同鸡肋的三门峡水库大坝还在原址残存,中共当局甚至“美化”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说成是给了后来建造长江三峡大坝的经验借鉴,如今长江大坝也濒危,再曝败绩。

事实显示,三门峡大坝就是中共政权宁可牺牲人民的利益和众多生命也不承认败绩的一个标志。

注释

[1] 黄万里(1911年—2001年)出生于上海,1927年入唐山交通大学学桥梁建造,1932年毕业。为了治黄河改学水利,1934年元旦,赴美留学,1935年获康乃尔大学硕士,1937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是该校获得工程博士的第一个中国人。1950年6月,黄万里回到母校唐山交通大学任教,1953年调至清华大学任教。他立志以学问报国,是个有胆有识无私无畏的知识分子,46岁时对三门峡大坝工程设计规划有异见被戴上右派帽子,长年遭受歧视、迫害。

[2] 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在指斥彭德怀时,说他和黄万里一样脑后长着反骨。

[3] 见许水涛:《黄万里与三门峡工程的旷世悲歌》;刘红宾:《三门峡大坝:曾经“中国第一坝”如今命悬一线》也有同样记载(2003年11月30日,〔中国报导〕)。

[4] 出自许水涛:《黄万里与三门峡工程的旷世悲歌》。

参考资料:
《汉书》
许水涛:《黄万里与三门峡工程的旷世悲歌》(http://www.yhcqw.com/36/1202_3.html)
刘红宾(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三门峡大坝:曾经“中国第一坝”如今命悬一线》,2003年11月30日,〔中国报导〕。
杜君立:《35年前的75.8大溃坝》,2010年07月31日。(大纪元转载作者博客:https://www.iloveguava.com/gb/10/7/31/n2981459.htm)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