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推出贝多芬250周年纪念特展

线上展览:罕见的贝多芬亲笔手稿

文/怀特(J.H. WHITE) 翻译/陈遇
贝多芬
贝多芬于1825年(?)的卡农作品,作品编号WoO 193,这是贝多芬第三次为希波克拉底的格言“人生短暂,艺术久长”(Ars longa, vita brevis)谱的曲。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Dannie and Hettie Heineman Collection提供/图片仅限本文使用)
font print 人气: 1328
【字号】    
   标签: tags: , ,

贝多芬着手创作时,总能将普通的白纸和黑色墨水变成某种非比寻常的杰作。1907年,金融家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P. Morgan)有幸接触到这位大师的手稿,亲自体验了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

当时,摩根正在巴黎做生意。他听说一位住在意大利佛罗伦斯的商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奏贝多芬手稿版本的《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10 in G Major, Op. 96)。(译者按,许多乐谱在发行过程中会被修改,贝多芬的作品尤为严重,而手稿乐谱则完全忠于原著。)

“摩根先生当时就觉得非常有趣”,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的音乐策展助理罗宾·麦克莱伦(Robin McClellan)在电话访谈中向我提到。该博物馆目前正展出《贝多芬250周年: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亲笔签名音乐手稿》特展。9月27日前,该展览可以线上观赏(点这里),展馆重新开放后也可以现场参观。

话说摩根立刻搭上火车从巴黎前往佛罗伦斯,现身在商人的家中。他坐了下来,一页页地翻阅着贝多芬的亲笔手稿,不由得心生敬畏。

“手稿是让人贴近贝多芬的一种方式”,麦克莱伦说道。摩根买下了那些手稿,这是摩根收藏品的第一批乐谱手稿。为了庆祝贝多芬250周年诞辰纪念,现在这些手稿以实体和线上展览的形式展出。

该展览包含了11件作品,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贝多芬平时快速记下、凌乱的单页草稿;第二部分是完整多页的乐谱手稿。

展览中,您有机会深刻地了解这位音乐大师,这将会是一场超凡的体验,毕竟贝多芬的音乐并不纯粹是为了娱乐。

贝多芬
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第七号交响曲》(Symphony No. 7, Op. 92)第二乐章手稿。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James Fuld Collection提供/图片仅限本文使用)

19世纪初的作家、作曲家兼音乐评论员E·T·A·霍夫曼(E.T.A. Hoffmann)曾如此评论过贝多芬:“他的世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

贝多芬“和超越凡人的某种精神上的真理有所连结”,麦克莱伦解释道。贝多芬非常勤奋地工作,并且“能够将那种真理传授或回传给普罗大众”。

混乱成就完美

麦克莱伦到摩根工作之前并没有特别仔细研究过这些手稿。光是要分析展览第一部分中贝多芬留下的大量(音乐)创作概念,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非常惊讶(这些乐谱)居然会这么杂乱、混乱”,麦克莱伦说道,“不过也有道理,因为它们并不是为了大众消费所做,它们只是‘个人的乐谱’。”

经贝多芬脑力激荡写出的乐谱稿中,常缺少一些必要的资讯,像是有时候不知道这些音符对应的是高音谱还是低音谱记号,或者他想要的音高到底是什么。幸运的是,麦克莱伦自己也是作曲家,所以他有办法完整地分析这些音乐。

“(音乐)不太可能自己从纸上冒出来”,他说,“所以需要透过一点调查工作,试着重塑他在此想要表达的意思。”

贝多芬
贝多芬于1815年创作的《第十号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and Piano Sonata No. 10 in G Major, Op. 96)。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James Fuld Collection提供/图片仅限本文使用)

不过,相对于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所受的煎熬,麦克莱伦研究手稿的辛苦历程也是合理的。他提到,莫札特脑中总是充满清楚完整的乐曲灵感,而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则非常艰辛。

“(贝多芬)这些手稿著名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显示了他达到最终成果之前,是经过了多少艰辛和困难的过程”,麦克莱伦说道。“他就像是一个英雄人物,可以冒险闯入精神的世界再回来,然后将他发现的高深真理传播出来。”

贝多芬艰辛的创作过程最后却会让他挖到宝石——一小段旋律或者乐句。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第五号交响曲》开头的“登登登登~,登登登登~”这个乐句。他在整首曲子中,不断地以不同形式重复着这个小旋律。这和一般一个旋律接另一个,再换到另一个旋律的做法很不一样。

贝多芬的音乐通常都会“基于一个小旋律或节奏;乐曲中的每个部分都会回到这个小核心,将整首音乐连贯起来”,麦克莱伦解释道。“这让聆听者得以跟随音乐的情境。这个小核心像是一种人物角色,让他得以透过这个角色的转变和不同遭遇来描述一个故事。”

进入神圣境界

贝多芬不仅影响了作曲的形式,也将音乐形而上学的特质带入日常生活中。在过去,天主教徒们会聚集在教堂聆听圣歌,共享这种集体的经验。但是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颠峰时,这种形式便开始转变为个人、独自的经验。

在聆听贝多芬的音乐时,“作为一位听众,您得以深入这个内心世界,让音乐向您传达某种深刻的真理或深远的意义”,麦克莱伦说。“您不需要陷入宗教的种种限制中……当您能够聆听贝多芬的音乐,您就得以直接进入那个神圣的境界。”

更多资讯请参阅《贝多芬250周年: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亲笔签名音乐手稿》展览网站及影片

原文Exhib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Beethoven and the Divine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简介:

怀特(J.H. White)是艺术、文化和男性时尚专栏作家,目前居住在纽约。

网站专文。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呈现丰富多元的古地图世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携手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将于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带领观众跨越古今东西的时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经典隽永之美。
  • 炎炎盛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动花园——清代宫廷花卉画”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欢迎民众前往参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