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数来宝.成语典故】

孔子一生的祈祷体现什么境界?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552
【字号】    
   标签: tags: , ,

孔子一生对人温良恭俭让,他实践仁义道德,总是与人为善。孔子《论语》“不语怪力乱神”,那么他对祈祷求神的事情抱着怎样的态度和看法呢?《论语》中有二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是围绕“祈祷”这个主题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孔子个人的信念。

《论语·述而》篇有一章记载,说有一次孔子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的样子,弟子们担心,急性子的子路很是着急,想起祭祀的诔文上有“祷尔于上下神祇”(为你向天地神祇祈祷)的说法,就请示孔子让为他祈祷求神保佑。孔子怎么说呢?

孔子听后回答说有求神保祐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因为诔文上有“为你向天地神祇祈祷”这样的说法。[1]孔子虽然在大病中,并没有答应子路作祈祷。是孔子不相信祈祷吗?

其实不是,孔子回答子路说我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孔子怎么为自己祈祷?他的祈祷方式和常人不一样。孔子相信祸福系于人自己的行为,神帮助的是顺天道而行的人,而不是有所求的人,也不是遇到灾难才祷告求解的人。所以他时时都按照道德的标准作人做事,处世光明正大,也无愧屋漏(*屋内“西北隅谓之屋漏”,是屋内最暗之处,古代通于宫室中的阴暗处开设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内,故称为“屋漏”),即使在无人的地方,行事一样坦荡端正光明,不欺暗室,无愧于神明,这就是孔子对神祈祷的方法!

《论语.八佾》中还有个实例,是王孙贾对孔子发问。当时,王孙贾是卫国的权臣,很有实权,他问孔子怎么看“与其媚于奥(*奥神),宁媚于灶(*灶神)”的说法。“媚”是亲近顺从,表现为殷勤祭祀。奥是指奥神, 当时人们相信屋宇奥处,一般指屋内西南角有主宰生死祸福的神;灶是指掌管衣食福禄的灶神。

王孙贾是卫国之权臣,自觉有权主掌属下、庶民的衣食福禄,故而这样问孔子,话中是带着自娇的意味的。这话也反应当时祭拜的民俗,人们以为屋宇奥处有崇高的神,但并非各家常常祭拜的神主;而灶神虽然地位不高,人们都说灶神察录各家中人的行为报告天上帝君作为降福降祸的依据,所以用事(*当权执事)。

孔子直白地回答他:“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说这种说法不对呀!人要是犯了滔天大罪,怎么祈祷也没用,不管向灶神祈祷,或是向奥神祈祷都不管用了。

孔子诚信冥冥中人在作天在看,临时抱佛脚,岂能瞒过神明?在《中庸》第16章中,可以看到更具体的陈述:

孔子说:“鬼神的德真是盛大啊!虽然看不见,听不到,然而却体现在万物之中。天下的人都应斋戒、净心、盛装去祭祀它,鬼神在人上下左右,无所不在啊。《诗经.大雅.抑》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能够怠慢不敬呢?’[2]微观鬼神的显示,真的是洋洋乎不可掩盖! ”[3]

恭宽信敏慧的孔子,信天敬神,然而也有生病的时候,孔子知天命,深信天道恒存、鬼神常在,上天的安排自有深奥的道理。他总以“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面对人生,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不愧屋漏”的道德境界──处世光明正大,即使在无人之处,亦持心端正,无愧于神明。

注释

[1]出《论语·述而》之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2] 出于《诗经.大雅.抑》一章,原文:“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同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注释] >辑:和。遐:何。愆(qiān):过错。觏:遇见、遭遇,音义通“遘”。“神之格思”: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音 shěn),况且。射(音 yì),厌,指厌怠不敬。掩:掩盖。 

[3] 《中庸》第16章,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释] >齐,音义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

参考书:《论语》、《四书章句集注 : 论语集注 》、《中庸》、《诗经》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