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什么是节气水?端午节气水有什么作用?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2016
【字号】    
   标签: tags: , ,

晋代杨泉《物理论》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雨水、雪水、自来水、井水、河水、泉水、海水……这些都是不同来源的水,还有节气水,这是不同时日的水。读者朋友还想到哪些种的水呢?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从医学药用的眼界看到的水与一般人不同。天地间五花八门的水各有用处和不可用处,中华医学的别具慧眼尽在其中。

中华文化说天候节气感应人事,也感应水质。灵敏的水受到节气的感应,其性质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虽然只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然而水的重量会有反应,其差异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月令通纂》说,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二日黎明时,称量水的重量,可以由重量的差异预测本年中一到十二月的雨量的趋势。既然每一天的水的重量尚且不同,更何况是每月的水对节气的反应,当会有更大的差异。[1] 也就是说每个节气中的水各具有节气交感的特质,这就是“节气水”。

“节气水”的特质不仅表现在重量上,也表现在气味和寒热清浊的特性上。中华医学在制药、用药上对节气水下了深奥的研究功夫。明代大医学家、《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说,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掌半个月,水之气味,随节气而变迁,这是因为天地的气候相感应造成的,不拘限于疆域。

依据李时珍的钻研,各节气水有不同的妙用。立春、清明二个节日的水是“神水”,储存起来备用,不容易坏;用来浸造制成主治“诸风脾胃虚损”的各种丹、丸、散及药酒,久存不坏。他说(黄历)五月五日重午日(即端午节)的水也是一种节气水,具有防疫驱毒的疗效,特别适合于“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的制药用水。我们从阴阳感应的特性来看,五月五日这一天是阳气刚盛的纯阳之日,五月五日午时更达阳气的极致,所以此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以阳刚制阴毒符合了阴阳学理。

五月五日这一天午时如果下雨 ,是来自天上的“神水”。这天上来的神水怎么取用?李时珍说古代《金门记》有记载,五月五日午时天上下雨来的神水可以从竹竿中取得,趁午时赶快把竹竿砍下来,沥取竹节中的水,可以作药。这种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午时神水作成的药,主治“心腹积聚及虫病,和獭肝为丸服”,若饮这种神水,可以“清热化痰,定惊安神”。从《本草纲目》中可以看到中华汉方药学、中医大师对五月五日午时水在医疗效用上的肯定。

现代人每年一逢端午节,也喜用午时水来沐浴或泡茶,这种民俗也是内蕴这种传统中医学的道理。古人在五月五日“浴兰汤”过节,既能保健又诗情画意。《楚辞〈云忠君〉》吟“浴兰汤兮沐芳”,《大戴礼记.夏小正》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让后人追溯到五月五日“浴兰”的久远历史。“浴兰汤”是将菖蒲根、叶切碎,飘泛热水中用来沐浴净身洗头。这种利用节气水的民俗智慧源远传久,也传到东亚文化圈。如今韩国人还有这种民俗作法。

韩国首尔南山韩屋村举行端午节庆典,韩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午习俗之一就是“浴兰汤”──用菖蒲水洗头。(全景林/大纪元)

除此之外,这种阳刚至极的午时水也是铸古镜锻刀剑的神水。打铁铺老师傅说,用端午节的午时水来打铁、磨刀才能打造出锋利耐用的刀具。古人在五月五日遇“丙午”[2] 铸造的“丙午镜”,周流无极,山海光明,能够除恶辟邪,成了“金水之精”的重宝。

从中医学来看五月五日端午节的节气水的应用,既刚健又柔软,刚柔并济既长且久,嘉惠后代。中华民族的智慧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接近一步多了解一些,也就离神指的天人合一的路更近一步。

注释

[1]《月令通纂》说:“正月初一至十二日止,一日主一月。每旦以瓦瓶秤水,视其轻重,重则雨多,轻则雨少。观此,虽一日之内,尚且不同,况一月乎。”

[2] 依照干支纪的排序来看,60天一循环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个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

参考著作:
《本草纲目》
《月令通纂》
《物理论》
《大戴礼记》
《楚辞》
《周礼》

@*#◇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 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可以说,尧、舜禹、汤、所形成的伦理与政治传统,是孔子“仁”的历史源头。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继承、弘扬、创制的礼乐文化,则是孔子“仁学”的直接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