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 串起俗世与天界 系列文章之二

巴洛克艺术 丰富自由 广大无尽

作者:陈尚原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自画像》,1623年。油彩、画板,85.7 x 62.2公分。王家收藏信托,白金汉宫,伦敦。(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64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标题:丰富自由 广大无尽)

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在技法上善用动势、强调光线、夸张的戏剧性,暗示宇宙的无穷尽,在境界上则提升人的精神到达宇宙宏伟的高度。

鲁本斯是位热情澎湃,丰富多产的画家,邮票中的图画,为他在一六零九年为结婚而做的作品:“画家与妻子”,油画,178 x 136.5cm,现藏于德国慕尼黑旧美术馆(Alte Pinakothek)。(shutterstock)

讲起巴洛克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非鲁本斯莫属。鲁本斯(Rubens,1577年—1640年)是法兰德斯人(今比利时,当时是西班牙属国),像当时许多画家一样,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会到代表文艺复兴核心的意大利学画。鲁本斯1600年前往意大利,经过八年,1608年回国,回国后在安特卫普盖起巴洛克式样的豪宅(今已成为著名的观光景点),开始他绘画的生涯。由于技法高超,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并受法兰德斯大公聘为宫廷画家,加以外交家的身份出使欧洲各国,所到之处形成旋风,是当时人所景仰的“国际”大画家。

鲁本斯刚回国时仍谨守文艺复兴的风格,如1609年与妻子结婚所画之画像,华丽高贵、气宇轩昂。随着时代风气演变,他在技法上领悟到动势与色彩的一体性,在境界上则提升人的精神到达宇宙宏伟的高度,为巴洛克艺术做了最好的代言人。

鲁本斯位于安特卫普盖的典型巴洛克豪宅,已成观光景点。(shutterstock)

鲁本斯善用动势强调光线

1622年,鲁本斯开始为巴黎的卢森堡宫制作著名的“玛莉.麦第奇的生平”二十一幅的系列作品,这系列的连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鲁本斯作品的精华,现在在巴黎卢浮宫,特辟鲁本斯专厅展出,游卢浮宫千万别忘记前往参观。巴洛克艺术的风格,善用动势、强调光线、夸张的戏剧性、暗示宇宙的无穷尽,都可以从这些鲁本斯的作品里看出端倪。例如其中“玛莉.麦第奇王后在马赛登陆”,描写玛莉王后正从船板上走下来,天上有天使吹号,海里有海神率领族群护送,把一件上岸的平常小事,烘托得壮观无比。

卢浮宫特别为鲁本斯所绘制的巨幅系列油画“玛丽.麦第奇生平”开辟一间专属展厅。(史多华提供)

鲁本斯在法国受到欢迎,其实当时法国的巴洛克艺术也正方兴未艾。最著名的凡尔赛宫就是这时盖起来的,巨大的建筑和花园形成统一的大格局,仿佛可藉以测量出宇宙的奥秘。巴洛克建筑不只是外部壮观,内部的装饰更是华丽,包括王宫与教堂,大壁画、天花板、拱门,踵事增华,美不胜收。

鲁本斯为巴黎的卢森堡宫制作的“玛莉.麦第奇的生平”系列作品,此为其中一幅“玛莉.麦第奇王后在马赛登陆”,油画,1623—1625年,394 x 295cm,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公有领域)

俗世与天界多重空间

凡尔赛宫内许多的壁画和天顶画,出自于宫廷首席画家以及具有王家艺术学院院长身份的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年—1690年)之手笔。天顶画引人直上云霄,让人有置身神界之感。

凡尔赛宫的天顶壁画“法兰西女神与战神和正义女神”。(史多华提供)

勒布伦是路易十四的艺术总管,连餐具、服饰、舞台设计他都参与。勒布伦作品“牧羊人的仰望”就有热闹非凡的感觉,画家画牧羊人膜拜在马槽出生的耶稣,现实原本凄凉的马厩,聚集很多人,还有天上众神与天使前来祝贺,将马厩挤的水泄不通。这种将俗世与天界联系起来的多重空间表现,可说是巴洛克艺术的一大特色。

法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勒布伦作品“牧羊人的仰望”,1689年,油画,151 x 213公分,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公有领域)

法国王家艺术学院专门培养艺术人才,巴洛克时代(1600年—1750年)到了后期,国际的艺术中心逐渐从意大利移转到法国,艺术学院可谓功不可没。有人说巴洛克始于意大利,却终于法国,法国将欧洲艺术的伟大传承——文艺复兴(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延续下来,这是因为有了学院的存在,能善尽研究与保存的作用。

反矫饰主义成巴洛克艺术先驱

意大利为什么是巴洛克艺术的开端,这要从文艺复兴说起。文艺复兴的表现,到意大利三杰达芬奇、米开兰基罗、拉斐尔的时候,几乎到了登峰造极,致使后来的艺术家只能被笼罩在其阴影底下,他们失去做画的信心,产生一种后世称为《矫饰主义》的风格(1520年—1600年),依照前贤(特别是拉斐尔)的节奏进行不敢逾越,顶多在造型上下功夫,例如拉长比例而予人纤巧的感觉。矫饰主义这种过度形式化的作风,缺乏热力,作品给人冰冷的印象。当时就有反矫饰主义画家科雷吉欧(Correggio,1489年—1534年)出现,站在相反的立场,用纯真的感情注入结实壮观的形象中,使画面充满生命力,具备不可思议的丰富性与自由感,独树一帜的作风,开启了巴洛克风格。

接着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年—1610年)更发扬光大,他大胆运用“明暗对比”法,表现强烈的空间感、形成戏剧性的张力,奠定巴洛克艺术的基调。卡拉瓦乔画人物脱离形式主义的窠臼,从活生生的现实里那些农人、工人身上写生,产生粗犷有力的生命力。传说卡拉瓦乔个性暴躁,然而他是个有深刻宗教精神的人,他认为神性存在于现实之中,自现实中提炼出神性、升华出神性才是艺术真正的意义。有人只把他的画形容成戏剧性的、幻觉效果的,其实是将他窄化了。

卡拉瓦乔的画法,并不被当时的一般人所能接受。然而许多艺术家都明白他的价值,并深受其影响。如:鲁本斯(法兰德斯人)、林布兰特(荷兰人)、委拉斯盖兹(西班牙人)、拉突尔(法国人)、维梅尔(荷兰人)等皆是,这些都是巴洛克艺术大师级的人物。

巴洛克随资本主义传遍世界

巴洛克绘画能创造出一种自壁面跃出,令人惊叹的立体视觉效果,同时又扮演着将雕塑、建筑不同类型的艺术给予综合的角色。平面、立体浑融成一体,透视法与光的四射效果,能表现无限的概念,产生“世界是无止尽”的感觉。

建筑师兼雕刻家贝尼尼对这种“幻觉”有很深的体会,他的雕塑善于表现激动、炽热的情感,情绪推到戏剧性的高潮,如有名的雕刻“圣德雷莎的幻觉”。

另外,在建筑上,像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的柱廊及其上之雕刻,是由贝尼尼制作的,列柱形成的回廊围绕住广场,如同一双手臂环抱的样子,使得教宗的殿堂产生与人相接近的亲切感。他还设计了许多喷泉和祭坛,如罗马拿佛纳广场“四河喷泉”,全组雕刻充满了巴洛克动态之美。

贝尼尼的雕刻“四河喷泉”。(shutterstock)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形成后,传遍欧洲各地。当时西班牙国势强盛,船坚炮利的推进,将巴洛克艺术带到南美及世界各地,至今仍可见到这些遗迹。擅长做生意的荷兰人也随其航运,吹起巴洛克风。◇#(待续)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072期封面故事

(点阅【巴洛克 串起俗世与天界】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呈现丰富多元的古地图世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携手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将于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带领观众跨越古今东西的时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经典隽永之美。
  • 炎炎盛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动花园——清代宫廷花卉画”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欢迎民众前往参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