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朕天下 娱乐- 线上博彩全攻略
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跛鳖千里”鼓舞所有世间人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509
【字号】    
   标签: tags: , , ,

西方寓言中有个家喻户晓的“龟兔赛跑”故事,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也用类似的比喻。战国时代的荀子用“跛鳖千里”来勉励人,锲而不舍,勤勉修身,只要能恒心努力不懈,虽然条件差,终会有所成就。

《荀子.修身》:“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人们知道龟鳖的行动缓慢,跛脚鳖更不用说了。然而,荀子说只要坚持不懈,跛脚鳖依然可以爬行千里;人要是持续不停地积土,也可堆成山丘。比喻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尽管条件奇差,好像一只跛脚鳖,也能有所成就。

说说字的意义,“蹞步”(蹞:音“轨”)也作“跬步”,走路时踏一脚称“跬”,另一脚再向前踏称为“步”,所以蹞步就是半步,一举足的距离。《小尔雅.广度》:“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荀子用“蹞步”来作比喻,显现了他的学问精到。一只“跛鳖”,一举足就只能走正常步履的半步而已。 跛鳖积半步而达到千里,没有恒心怎能做到?字义和道理寓意都很明白了。

孔子作育英才,有教无类。荀子也是一样,勉励所有人,以恒心来补充不足。荀子不论在修身或学习方面,他都用“蹞步”提醒人、激励人要行千里就要勉力而行,持之以恒:

在《荀子.劝学》篇,他说:“不积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荀子.修身》篇,他说:“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他以海喻学问,以山喻修德,不论是勤学或修身,都要从蹞步开始,一步又一步踏实而行,累积蹞步之功以致千里。“跛鳖千里”勉励人锲而不舍去实践,达到为学和修身的人生目标。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1] ,功在不舍(*舍)。”
聪明才智再高,也不能一蹴可及,唯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铁杵磨成绣花针来。

荀子看到天下人的大通病是没有恒心,不论聪明才智高低的人都有这种问题,所以他明白说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虽近也要去行,老在原地踏步也到不了;事虽小也要动手做,不开始做永远也做不成。这是人人都能感受的经验。看那时光荏苒流逝,曾经有过同一个目标的人,有的成功达到终点了,有的半途而废,也有的完全没有行动,差距之间,反应了实践和恒心的差异。

下功夫修身时,荀子又提到清楚掌握方向、目标的重要性。如果不明道路,失去方向,迷了途一进一退,一左一右,找不着北,那么即使最优秀的良骥也走不到目的地。而且在判断目标方向时,即使开始的蹞步之差也可能造成千里之误的结局。汉代贾谊就提醒人修身要重视“审微”的功夫,他说:“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2]开始的半步之差,可能导致误入歧途,失之千里的后果;大乱不也是从最初微小的差错开始的吗!

不论为学或修身的成果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荀子以跛鳖千里,劝喻人持恒“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持恒累积学识,持恒修出高德大善的圣人之心,而这一切都要从蹞步做起。人们应该都懂得这番道理,实践时,就看人的“恒心”到不到位了。荀子一直苦口婆心劝世人勤学、修身修善德,他用各种喻譬让人谨记要有成就的要诀在恒心,“跛鳖千里”让人印象深刻。

注释
[1] 驾: 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做一驾。
[2] 出自贾谊《新书.卷二.审微》

@*#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