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稻埕保留的设计元素

文/叶伦会
大稻埕码头5号水门。(廖蔚尹/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2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稻埕命名由来

目前,大稻埕是历史名词,并非地理名词。

1760年,郭锡瑠引新店溪河水建瑠公圳,灌溉台北盆地一千两百多甲土地。最初,一年两次收熟的稻子,利用太阳晒干后予以保存,晒稻谷的地方叫稻埕,稻埕有大、有小,约定俗成地将其命名为大稻埕。至于大稻埕发展成台湾最繁华的街区,居民认真打拼、善于经商外,另受周边环境,如交通、历史演变暨具冒险犯难的创业主关系颇大。

大稻埕附近的淡水河是台湾二十大河系中唯一具航运便利者,让两岸生产的农作物得以贩售出去,增加农民收入,外面的生活必需品亦经由河运运销两岸,改善居民的生活;刘铭传建台北到基隆或台北到新竹的铁路,火车站设在大稻埕附近的河沟头;日治时期,台北桥由纵贯公路和台湾西部平原连结,纵贯公路由台北桥进入台北市,需经延平北路。便利的交通让大稻埕取代艋舺成为台北最重要的商业区。

淡水开放通商口岸后,洋行进驻大稻埕,引进知识、技术、资金和市场,活络大稻埕的商业机能,让它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具冒险犯难的年轻人到此开创事业,为自己创造财富、为社会带来进步的新思维。

大稻埕的文化

早年,很少人提及文化传承,它却默默随习俗演变一代传一代,如今,天天高喊文化传承,却又呐喊传统文化快速消失中,期盼每个地区都能保留属于该地区的独特文化。我想到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兮自乎?自乎人心之所向。”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大稻埕人因为有钱、有知识,掌控话语权,传统习俗或新思维,经由媒体或口耳相传,逐步成为台湾人的时尚。

大稻埕的文化素养

大稻埕文化源自多元和包容。最初,以移民故乡的怀旧和简洁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融合西方传教士、洋行暨日人引进的东洋风,随时提升与时俱进的品味,商业机能如此,音乐、美术或商品包装与贩售都朝此方向发展,让大稻埕拥有傲人的多元文化,被视为台湾新文化的发源地。简单地说:“变是大稻埕文化不变的唯一真理”。自1997年担任大稻埕逍遥游导览志工,积二十几年观察、记录、整理、统计、分类的经验,传统虽然可以创造,文化演变往往来自无心插柳。

最具特色的文化

台北霞海城隍庙。 (廖蔚尹/大纪元)

1856年建,1859年竣工的台北霞海城隍庙,供奉城隍爷暨众神保佑迪化街居民,他们安心地在大稻埕从事和海峡两岸的商人做生意,致迪化街有台湾华尔街的称号,让台北霞海城隍庙成为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日治时期,每年黄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绕境庙会,商家开办流水席招待客户,连台湾北部火车都要开加班车,开拓迪化街的商业机能,尤其是南北货、中药材和布料批发,让迪化街成为北台湾重要民生必需品的批发中心。

1997年,台北霞海城隍庙开办按月举行两次的大稻埕逍遥游,吸引知识分子前往参加,承城隍爷保佑,有幸担任导览志工而认识大稻埕、知道迪化街的兴革源起;2000年,陈文文口述、叶伦会笔记的月下老人故事,经由媒体的报导,致台北霞海城隍庙供奉月下老人吸引海内外年轻信众前往参拜,增加迪化街商家的潜在客源,随着捷运大桥头站暨北门站通车,2011年,文创产业开始进驻迪化街,成为恢复昔日荣景的动能。

大稻埕最具设计文化的特色

大稻埕保留颇多上百年的建筑。(廖蔚尹/大纪元)

历史源自文献、文物和耆老访谈。早年的文献谈个人经历、修养或参与经世济民的行为为主,较少触及设计,如李春生的六十四日东游记或其它杂记。语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与设计有关的文物保留于建筑者较多,文物其次。先民的建筑以遮风避雨为主,美观其次。趋吉避凶是是传统建筑图案的重要图腾,大部分匠师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惟决定建筑图案者通常是业主。

大稻埕保留颇多上百年的建筑,初始图案来自匠师,与业主讨论后才定稿,大部分业主是经商有成的人,不是饱读诗书就是交游广扩,特色是知识丰富或见多识广,经由图书、旅游参访、与友人交换意见……吸收新知,因为知识丰富而扩充识野,具备美感的欣赏能力,增加修改图案的智能,让台北市迪化街商店的立面图案各具特色,语云:“旧就是新”,参访者前往参访时,经由认识、交流,创造具地方元素的设计思维。@#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个星期一是成衣市场的固定批发日,来自各地的小贩带着超级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较衣服品质的好、坏,价钱也在你来我往的喊价中降至合宜价位。
  • 电影从妈妈秀雅留给儿子郑志浩的画册开始,用动画的形式引出云国及企鹅母子间温暖的亲情故事,让影片一开始就具备了一种梦幻般美好,也暗示了后续剧情发展脉络。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新世纪影视于二零二五中国新年正月十五推出的电影《卖房》,目前在干净世界平台热播并引发广泛讨论。因为电影的内容非常写实地触及到当今中国的老龄化社会现实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养老问题、房子问题、赡养问题、职业道德、人生心态等话题
  • 家庭关系是电影创作的永恒题材,翁子光执导的《爸爸》、祝紫嫣执导《但愿人长久》、贾胜枫的《流水落花》三部电影都是以亲情为主题,聚焦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与亲子关系,展现家庭内部的矛盾、创伤与难以割舍的爱。人生聚散有时,但血浓于水的情感,为子女的无私付出,面对命运逆转,亲人之间的情感挣扎与遗憾,香港在大时代下的爱与痛,都引起观众共鸣。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看似没有任何交通跟文化交流的地方,却都出现了类似的人物和事件,不由感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那么冥冥中,是谁在安排?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