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的艺术与人生

文/孙书香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330
【字号】    
   标签: tags: , ,

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也称“余玉”,是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表面意思就是预留空白。留白并不是空无,而是无物胜有物,无画处皆成妙境。

南宋马远的画,一般只画一角或半边,其余都是留白。《寒江独钓图》中,一渔翁垂钓于一叶小舟上,小舟载于烟波之上,整幅无一滴水,却让人感到满幅水汽,方寸之画竟有空远浩渺之境。

在长幅的《华灯侍宴图》上,马远将景色分三部分:三分之一写实;三分之一朦胧虚景;三分之一完全留白。如果去掉留白,这幅画的意境就没有了。

山之巅或山腰处的“空白”,可以喻指空灵的浮云或迷雾,山脚下的“空白”,可以喻指淼淼水域或无垠之尘壤。一幅画面的不同“空白”,与不同实景相配,便可以产生不同的喻指。

宋 马远《华灯侍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中国画中“留白”的处理,也会使画面“气韵生动”。画中空白穿行于画中空间,形成了“气”,气连属、运转画中的空间,带出一股回旋而不随意旁泄的动势,使画面仿佛有了“呼吸”一样,这就是气韵生动。

说中国画是“散点透视”,其实还是用西方概念套中国画,因为中国画主要是写意不写形 ,没有“透视” 的概念,也不是用“对角线”或“对角构图”能概分析的,这是另一套审美系统了。

画面右下或右下角这个位置,是人视线习惯的落点,在《易经》中被称“亥”位,如果把中国方块汉字看成一幅画,其间的疏密流走,最末收笔处也常常是向右或右下,这是气收局“呼应开合”之处。

李迪的《枫鹰雉鸡图》,踞于左上枝头的鹰,俯窥右下方的一只雉鸡,急速逃窜向“亥”位而去。从左上至右下方,整幅画用一个“气势”,造成了悬念,使画面充满张力。

南宋 李迪《枫鹰雉鸡图》(公有领域)

中国画的“留白”,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宇宙观,“白”是“无”、是“虚”,落到画面上,便是“无中生有”的“虚景”,有无之间,虚实相生,如同太极八卦的阴阳黑白图,世间万物的生发变化与循环往复,都在其中了。

留白的人生

“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

留白更像一种中庸之道,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这是古人认为的人生最好状态。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从某种角度上,也是为人处世的留白。

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才能不可傲尽,锋芒不可露尽,有功不可邀尽,得宠不可恃尽,有理不必抢尽,富贵不必享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后路于己,便是无声的成全。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多一份留白,可进退自如,达圆融练达之境。@*#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追溯历史,艺术的起源往往与信仰有关。当人们的某种思想感情太过强烈时,就会将其表达出来,用歌声、用图画、用舞蹈。在上古时期,人们对神明的敬仰之心、虔诚之意超越于其它的任何一种感情,因此,在任何一种人类艺术的滥觞阶段,我们最常看见的就是描绘天国神佛的作品。
  • 除了表达对天国世界的崇敬与向往,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忠实的刻画自然的风景、人类的生活以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思想精神。中世纪的西方艺术与中国古代的艺术皆偏重写意,而文艺复兴后的西方艺术更为着重体现表面形式之美好、真实和细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艺术,无论东方或西方皆以光明为基调、着力维护人性之善与道德价值观。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 韩德尔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而《阿里欧唐德》(Ariodante)或许是他最历久不衰的杰作,展现他丰富的音乐表达结合戏剧性叙事的能力。
  • 美国在制作绗缝被(quilt)方面有悠久传统,但绗缝艺术可以追溯到欧洲和亚洲的中世纪。英文“quilt”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与拉丁文“culcita”(意为“垫子”)有关;当时制作绗缝被是为了基本生活所需、庆祝特定人生大事、彰显针线技艺,以及作为政治宣传。
  • 洗手壶(aquamanile)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常备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语aqua和manus,分别为“水”与“手”之意。洗手壶在宗教和世俗场合都会用到,神父在做礼拜时会用它倒水洗手;贵族和富商在宴会上也会摆放华丽的洗手壶给客人洗手。
  • 欣赏汉普顿宫廷仕女八幅肖像系列(Hampton Court Beauties),震撼于那融合美丽、端庄、高贵、内敛与庄重的画作之余,可能会以为这些画作来自一位18世纪中后期的艺术家。然而,这些肖像画却是在更早一个世纪之前由戈弗雷‧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1646─1723年)创作的。他是一位德裔英国画家,公认是英国最杰出的巴洛克肖像画家。
  • 很多人会在一月份做年度计划。每年我都会拟定两个大的创新方案,我会按季节规划:春夏两季照料我的果菜园;秋冬两季学习一项艺术或手艺,今年是学女装裁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