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一字千金”原来是广告术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1397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战国时代世局动荡风云诡谲,在学术思想上则是缤纷多彩的大时代,九流十家[1] 相互论战,百家争鸣,杂家也是其中一家。战国末、秦代初,秦相吕不韦(公元前?~235)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学说的宏构巨著。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就出自《吕氏春秋》完成时的一个“广告”。后人以“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价值极高,不过和当时产生的情境不同。

先来说说《吕氏春秋》的编著背景,这部巨构是由吕不韦主编完成的。吕不韦是濮阳人,很懂得买卖经营之道,贱买贵卖,累积千金成了阳翟富贾。他攻心机,巧算计,让弱势公子异人在众多公子中脱颖而出,继承了王位,即秦庄襄王,他则得到回报登上一人之下的要职成为秦相。

当时之世,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人气鼎盛。这战国四公子都以“养士”闻名,他们礼贤下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门下宾客上达几千人,彼此间互相较量强国强兵、卫国保家的专门才能,一时形成时代风气。吕不韦任相时,秦国已经国势强大,养士的风尚却不如魏、楚、赵、齐等国,没得贤能之才归附的风尚,俨然低人一等。因此他也以优渥的待遇招请多学之士,从而招来门下三千食客。

战国时代的诸侯很多都是能言善辩之士,例如荀卿(*荀子)写的书广传天下人。吕不韦也起了编写巨著的想法,他让门下宾客写下自己的见闻见识,集成一部论述,内容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达二十万言,汇集成《吕氏春秋》一书,内容博古通今,涵盖天地万物之事。

《吕氏春秋》一书最早提到对柚子的赞美:“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 (陈柏州/大纪元)

这部包罗万象的荟萃巨著完成时,吕不韦非常满意,想必他对内容也很有自信,他采用了一个特别的方法昭告天下人。他在秦朝咸阳都门上悬挂千金作为奖金,延请诸侯、游士、宾客们来试试才能,若有人能够增损其书中一字就可得到悬赏的千金。结果悬赏没人能得,没人能变易书中任一字。吕不韦在都城门悬赏“一字千金”昭告天下,很快打响了《吕氏春秋》面世的消息,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典故来处。后人以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价值极高。

这真是一招高明的广告术,至于说编著的主人是否虚心求好?深奥之处就耐人寻味了。这几十万字的宏编巨著的文字表现如何呢?后汉桓谭认为《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内容体具而言微,文字简约而瑰美。[2] 后汉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并写了序。他在序肯定此书内容反复的考察推究的功夫高于诸子的成就(高诱:“此书寻绎案省大出诸子之右”)。不过他也说,当时人不是改不了书中的字,而是大家畏惧秦相吕不韦的威势,所以也就没有人敢领赏那笔奖金!

高诱赞赏《吕氏春秋》的特色:书“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公平方正)为检格,与孟轲、孙卿(*荀卿,汉人为避汉宣帝讳,改称为“孙卿”)、淮南杨雄相表里”,就是说,《吕氏春秋》的著作精神与内容涵容了儒家、道家,标榜忠义的品格范式,强调公平方正的批评精神,在论述上与孟子、荀子和杨雄的思想见地相表里。

《全梁文.卷二十六.答诏访古乐》指出汉代初年典章灭绝,诸儒从沟渠墙壁之间拾取、采集古文献得片简遗文,“《月令》取《吕氏春秋》”,表述了《吕氏春秋》一书的文献价值。

《吕氏春秋》完成于战国时代末期,作为诸子学说的总成,转而开拓了两汉学术思想的道路,在古代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枢纽的地位。清代汪中《述学吕氏春秋附考》指出:“《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有之。”西汉刘安编纂《淮南子》就受到《吕氏春秋》的启发[3],模仿《吕氏春秋》的规模编书与方向,融合各家之说,幕下宾客分别执笔,自己加以修订,成了汉代杂家的代表著作。

今天我们惯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和《吕氏春秋》的原典出处情境不同,倒是与《全梁文》卷五十五《诗品上》(* 钟嵘《诗品》)赞赏陆机古诗的用语情意相通。《诗品》说:“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注释

[1] 汉朝刘歆在所著的《七略》中,曾将先秦至汉初的诸子思想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个派别,称为“十家”。小说家除外即称为“九流”。
[2] 《全后汉文》卷十三〈桓子新论上·本造第一〉:“秦吕不韦请迎高妙,作《吕氏春秋》;汉之淮南王,聘天下辩通,以著篇章。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乃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也。”
[3] 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二》

参考书
《吕氏春秋》
《史记·吕不韦列传》
高诱《吕氏春秋序》
汪中《述学吕氏春秋附考》
《全梁文》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