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官网-信誉 好的博彩平台-彩票平台排行榜
【典故新解】

诸葛空城 “五音八卦阵”空而不虚

作者:俞元
三国故事“空城计”。(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86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司马懿面对四门大开的空城,与陆逊面对空无一人的石阵,他们俩的心态是那么的相似:如临大敌,困惑犹豫,急忙撤退。陆逊为何撤军十里?因为他看到了阵阵冲天而起的杀气。那司马懿呢?他没有看到杀气,可是他听到了动人心魄的琴声。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最为精彩的对决,也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空城退敌”。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杀向西城,此时城中只剩二千五百军。诸葛亮隐匿旌旗,大开四门,自引二小童于城楼上,焚香操琴。诸葛亮究竟用了什么大招,弹指间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司马懿害怕“空城计”藏伏兵?

司马懿被世人称为冢虎(白虎),与卧龙(苍龙)诸葛亮,凤雏(朱雀)庞统,幼麒(玉麒)姜维,冰镜(玄武)司马徽,合称为三国五瑞,能在乱世各保一方平安。司马懿的雄略内断,更令“天策上将”唐太宗赞不绝口 ,称他为“兵动若神,谋无再计”。

望着城头抚琴的诸葛亮,司马懿突然令部队后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连儿子都能想到这一层,兵动若神的司马懿难道没有仔细盘算过,就这么慌张地要退兵?

司马懿怕伏兵吗?如果城楼上坐的不是诸葛亮,司马懿会退吗?即使西城周边有关兴、张苞、姜维、马岱、王平、魏延等军队,那也不足为惧。就像街亭一战,司马懿只要把小小的西城县四面围住,守住路口要隘,挡住蜀国援军。再派先遣部队进城一探虚实,就算满城伏兵,也难敌魏国十五万大军呀!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司马懿出兵以来,势如破竹,第一次与诸葛亮正面交锋,怎的就被一座空城吓走了呢?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惊恐?

司马懿题跋立像(公有领域)

鱼腹浦乱石,挡住东吴十万大军

在说诸葛亮空城对决司马懿之前,先说说东吴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追兵来到鱼腹浦。他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立刻退兵十余里,排成御敌阵势;接着,他多次令心腹之人仔细探视,自己还下马登高望之,依然困惑犹豫;再寻土人问之,得知是诸葛亮入川时排的石阵。于是引数骑直入石阵观看。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怪石嵯峨,横沙立土,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

幸遇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亲来往生门引出。老人告诉陆逊此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

诸葛亮专研的奇门遁甲之术,起源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蚩尤铁头铜身刀枪不入,会呼风唤雨,在战场上制造迷雾,黄帝的部队经常迷失方向,屡战屡败。后来黄帝梦见,九天玄女遂授他符节,兵法,奇门遁甲,五行阵法等,还有指南车造法。于是,黄帝可以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择日择地行军,借助道法以法术作战,终于杀了蚩尤,逐鹿之战大获全胜。

巅峰对决,诸葛一曲退“知己”

面对四门大开的空城,此时司马懿的心态,与面对空无一人石阵时的陆逊,是那么的相似:如临大敌,困惑犹豫,急忙撤退。陆逊为何撤军十里?因为他看到了阵阵冲天而起的杀气。那司马懿呢?他没有看到杀气,可是他听到了动人心魄的琴声。

中国古代科学认为“金木水火土”构成宇宙万物,同时五行的特性也反应在人的身体、精神、感情和听觉上,并相互联系(如下表所示)。因此中国古人有“五音疗疾”的说法,以五音“宫商角征羽”定调的音乐可入于相对应的五脏,调节被情思损伤的机能,使之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五音 五行 五情 五脏 简谱 乐象
1 平和中庸
2 高亢嘹亮
3 柔美舒畅
5 欢快喜悦
6 哀婉清幽

哀婉清幽

因为相生相克的理,音乐能调和阴阳,能治病;当然它也能扰乱人的情思,伤害人,甚至于杀人。《忏魂曲》、《第十三双眼睛》和《黑色星期天》是世界三大禁曲,听了这些曲子的很多人都会自杀。用现代仪器可以检测出这些杀人音乐的旋律中出现了次声波,可能与人身体某个部位产生共振,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加上极端悲伤的旋律环境,听者可能就会以自杀而寻求解脱。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那么,诸葛亮的琴声中,司马懿是否听到了:飞沙走石,江声浪涌,瓦屋飞坠,熊熊烈火,滚滚浓烟,刀剑铿锵飞舞,箭雨呼啸飞掠,无声处隐伏凶险……司马懿的五脏五情,不知不觉中被琴音侵入,被困在了诸葛亮的“五音八卦阵”中。司马懿越听越心惊,于是急令撤军。

魏军将士不明白司马懿为何退兵,因为他们没有听懂诸葛亮的琴外之音。司马懿与诸葛亮不仅是难得的对手,更是“知己”。诸葛亮把司马懿看得很重:“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吾岂惧曹叡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当司马懿接受了诸葛亮送的女装,还厚待来使,诸葛亮深叹一口气:“彼深知我也”。而司马懿则说诸葛亮是“诸葛亮真名士也”,“天下奇才也”,“吾不如孔明也”!@#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