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口》道人生 张三丰说五德五脏五行的关系

文/宋宝蓝
font print 人气: 478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滚滚红尘,苦海滔滔。为了醒世化民,张三丰给不同悟性、不同根基的众生,撰写了《天口》,共计24篇,涉及五德、孝行、淫恶、爱人、敬神、医药、相卜等内容。他以《天口》道人生,为不同根基的人指点迷津,从中讲述做人之道,处世之道,殷切劝人重德行善,告诉人们吃亏是福,“吃尽亏时劫已除”等普世理念。

在中共病毒肆虐全球之时,面对大疫反思当下,阅读张三丰所述《天口篇》之“五德”,不禁让笔者反思,如果人们能了解德对人体的影响,或许能避免许多灾难的发生。

张三丰说,人生有五德“仁义礼智信”,他将此譬喻为天地的五行“木金火水土”以及与人身的“肝肺心肾脾”五方面的经脉相联系。也就是:

仁—木—肝
义—金—肺
礼—火—心
智—水—肾
信—土—脾

1. 仁‧肝‧木

“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心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张三丰《五德》

人们都说,生活中不能缺少“木”,为什么却把“仁”丢失了呢?心中没有仁德,他必然没有养育之念,对外不能爱护他人,对内不能养护自己。久而久之,他的肝脏功能就会衰竭,而五行属性的“木”也为之枯死。

《礼记正义》卷二十一认为“取仁于祢(音nǐ,奉祀亡父的宗庙),取义于祖”,仁出自于先父,义出自于先祖。就像桃仁、杏仁一样,有了“仁”(种子)的根本,就能长成树木,就能够开花结果,一代代繁衍不息。古人从“祢”取“仁”,认为仁有养育之德。

2. 义‧肺‧金
“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义也,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矣。”——张三丰《五德》

人们都说,生活中不能缺少金,为何做人作事缺少“义”呢?一个人失去了“义”,他必然不会权衡对错,不会主张公道正义。久而久之,他的肺部功能丧失,五行中“金”也会发生锈蚀,起不了共鸣、流通气息的作用了。

张三丰称“无义者必无权宜之思”。古代的权,也就是秤砣,能够起到公平称量的作用。所以权宜,可理解为以公义之心,为他人主持公道。自然,肺的发声功能也会有用武之地。比如,对待中共践踏人权、迫害信仰之事,人们本该发出正义的呼声,很多人都沉默对待。肺失去了义,也失去了正气,就像銹烂的铁一样,斑驳不堪,最终疫疾入侵,自己也不得呼吸了。

3. 礼‧心‧火
“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无礼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矣。”——张三丰《五德》

人们都说,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火”,但为何丢弃“礼”呢?一个人所言所行失礼,反映到他的心灵上必是缺失光明和热量,久而久之,心灵冷酷决绝。对应到五行中的“火”,火会随着心灵的冷漠,丧失光明和热能,逐渐转衰熄灭。

火能够照亮黑暗,能够赋予人温暖,使人减少恐慌和惧怕。有了火,无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民族,能够不断地薪火传承,保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因火传播光明和温暖的特性,所以古人将其归入“礼”德。

4. 智‧肾‧水
“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无智也,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矣。”——张三丰《五德》

人们都说,生活中的一切都与“水”息息相关,但为什么抛弃了“智”呢?一个人缺少了智,就像河水被污染,变得浑浊不清,必然缺少清澈的思想。久而久之,肾脏功能衰竭,对应到五行之“水”,也为之浑浊与干涸。

《论语·雍也》说“知(智)者乐水”。《论语集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乐,喜好的意思。古时,知同“智”。水能滋润万物,出乎自然。在世间蜿蜒流淌,虽有曲折,始终坚持流向大海。它看似柔弱,却能无所不及,从高山飞流直下,也没有畏惧。或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或汹涌澎湃,冲却一切阻碍,不止不息向着目的地行进,昼夜不息。

《大戴礼记·劝学》中,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看见大川必会驻足观看?孔子回答这个问题,将水比作君子的美德,比如水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等。它缘理而行长流不息,所到之处清洗污浊,周流无滞,通达无碍,与智者天性相合。

5. 信‧脾‧土

“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信也,无信者必无交孚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也。”——张三丰《五德》

人们都说,生活中不可缺少“土”,但又为何而无信呢?当人的德性缺失了“信”,与人交往必然缺少诚信。久而久之,脾脏功能也会衰竭。他的五行之“土”也会分崩离析。

东西方传说中,神仿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了人。而土也能承载万事万物,育养万物。人世有春夏秋冬,阳生阴育,所有的运行机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呈现在自然界,当生则生,当长则长,当收则收,当藏则藏。二十四节气,彼此交迭更替,就像时钟报时,准时为“信”,调养万物为“用”。这就是“土”的信用。

五行之“土”对应脾脏,主身体机能运化和生养,对应到人的品行就是“信”,言而有信,作事讲诚信。反之,人没有信,也就难以立足,生意也很难做的长远。

(据张三丰《天口篇·五德篇》)@*#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元末明初,张三丰大道成真,超凡入圣。随后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在大明朝再次兴起历史上崇尚道家文化的高峰,形成以玄天上帝为主神、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家修炼法门,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朝拜香火,高峰时,家家安鼎,户户炼丹。
  • 张三丰,人间的修行者,道中的逍遥仙,一生中留下无数神迹。更特别的是,他作的一首诗和说的一句话,成为迅速得道验证的传奇预言,被历史铭记。几百年来,它们时刻提醒着人们,大道张三丰还是一位了不起的预言家。
  • 聚宝盆是中国民间传说的一大宝物,人们只要往盆中投入一件宝贝,就能变化出无数件相同的东西,取之不尽。笔记小说中说,明朝第一富商沈万三正是靠它一夜致富,坐拥富可敌国的财产。
  • 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述过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的一件奇事。张三丰曾梦见玄武大帝传授他拳法,从此就拥有了以一对百的神力,梦中承传技艺的事在近代也不少,在此列举三个著名案例。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