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娱乐城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成语数来宝】.【抚典识慧】

被曲解的 “一毛不拔”原来是什么涵义?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631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歇后语“铁公鸡”戏称人小气吝啬“一毛不拔”。追溯这话的语源出处,可以回溯到那个思想奔放、学说竞放的战国时代。东周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们各自展现卓伟的治世主张、宏肆的思想和绮诡的辩术,打开了“九流十家”的盛世,杨朱(杨子)也是其中之一。杨朱的思想学说是道家支流,在战国时代非常盛行,孟子就这么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充满)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杨朱的思想倡导贵己、为我的生命观,主要重点在警醒人,人生苦短千万珍惜生命,以极有限的人生追求虚无不实的名利情,只会戕害自我的身心,失去生命之乐。[1] 杨朱学说在战国时代可说是显学,当时,杨朱思想学说的背景是在与墨子的“兼爱”相抗衡,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2] 。然而孟子也不同意杨朱的思想立论[3] ,引了他的话加以转述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4] 孟子这番话造出了今人熟悉的“一毛不拔”的语境,语源是来自于杨朱,现代人多以为它是极为吝啬甚至自私的思想。

杨朱说过“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他的主张不似今人所认识的“一毛不拔”铁公鸡的情境。《列子》一书中有《杨朱》篇,收录的内容,可以让我们来反刍一番。

语源情境:杨朱遇墨子的弟子禽子

话说战国时代有一天,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音同“古离”)遇到杨朱,棋逢对手,禽子有心要考验杨朱的学说吧,彼此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攻防。[5] 禽子问了杨朱一个假设问题:“拔你身上一根毛,来救世界,你会作吗?”(*“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禽子会这般设问:“轻而易举”就能利他你干不干?是因为墨家主张“兼爱”和杨朱的“贵己”大相径庭,或可说相对立,所以他故意设计一个让对手陷入矛盾的情境。

杨朱当然早也明白他的居心,回他道:世界不是拔一毛就能救济得了的(“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不死心,又用假设情境来考验他:“假如可以救济得了,你会拔吗?”(“假济,为之乎?”)杨子就不想继续无谓的争论了。杨朱的态度反应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站在虚无的假设下去求解,一点意义都没有!

那么在战国时代,九流十家各有擅场,杨朱的学说为何又能突出呢?仅仅只是自私自利而反对“兼爱”吗?其实不管是杨朱、墨子或孟子,他们各自的主张都是为了治天下而发的。来看一下杨朱说的这句话的全貌: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试用白话来说:古代人,拔一毛以利天下也不给;反之,即便能得到全天下而把自己生命赔上也不干。人人都能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伤一根毫毛,人人都不为利而伤害生命,天下就治好了。

所以说,杨朱的主张是爱惜生命的,不但爱惜己身的生命,也爱惜世界人类的生命!把整句话看透才不误解杨朱主张贵己的原意,也是在为乱世中如何让天下不乱、让人人身心安顿求解。

杨朱要人学学古人的智慧,看得远一点,看得透一点:珍重爱惜自己,即使给“全天下”也不换,坚定爱己不受诱惑!看他主张的“贵己”之道:利益不上身、毁誉不上身的修养境界说得很高的。

若一个常人珍惜自己的身体发肤,连一根毛发都小心呵护,他会伤害自己的肌肤、筋骨或生命吗?他会胡作非为惹刑罚上身来伤害自己吗?当然是不会的。那么,真正懂得爱惜自己生命的人,他会付出身心的安宁、和乐作代价去追求虚无的名、利、权、贵吗?当然也是不会的。这样一来,“人人不利天下”也就是人人都爱惜自己,就不会为求名而危害实质、假公济私占有非分的利益,也就不会去伤害别人铸下罪过,天下就不乱了。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小世界都安顿了,“君臣皆安,物我兼利”[6] ,天下这个大世界也就安治了。

“身非我有”、“物非我有”[7] 这是杨朱洞察生命的省悟。人虽然来世走一遭,然而生为贤愚、贵贱却不是自己能作主的;何时来、何时去,也不是自己能够安排的,所以更要爱惜生命,不追逐身外之物,也不要妄想拥有身外之物却付出惨重的代价。若从生命的高层次来看,世人不追逐、不妄想,不就少造业了吗!少造业就少损德,拥有生命福分也更多。

注释
[1] 参考《列子.杨朱》,杨朱说:“伏羲已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闲(*间)耳。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2] 出《孟子.滕文公下》。
[3] 参《淮南子.氾论训》:“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
[4] 出《孟子.尽心上》。
[5] 见《列子.杨朱》。
[6] 同上。
[7] 杨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一作“不”)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虽全生身,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出《列子.杨朱》。

参考资料
《列子.杨朱》
《史记.夏本纪》
《淮南子.氾论训》
《孟子》
《庄子》外篇·卷五上《天地》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点阅【抚典识慧】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