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悲伤, 我们仍在学习

作者:吴姗儒
不论无奈地、欢乐地,或苦甜与共地,“接受”都会带来相对平静的安稳,在对于发生过的事上不会再有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终有一天可以强韧到从中学习,并进化成更有耐受力的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14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我是卷好线的风筝,方才那阵风停了,我在一片寂静内等啊等,风再也没有吹回来。

 

有一次,来了个年轻的男讲者,他依照心理学系的背景讲述人“面对悲伤的五个阶段”与“画界线的艺术”。那年我二十三岁,即便大学时期修过人类异常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的课,听到这简单明了却容易被遗忘的步骤依然觉得惊讶万分。

原来,碰上悲伤,所有人的深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强度也就相去甚远,但在面对悲伤之前先对悲伤有足够的理解,或许我们会更知道自己何时能够强韧到可以走出伤痛。

第一个阶段是拒绝与隔离(Denial and Isolation)。这实在是人类很妙的地方,面对苦痛,为了自我保护,往往先否认现实或以封锁隔离自己来隐藏事实。试想,一生中从未有人教导我们应该先否认与隔离去走过第一时间的冲击,但我们的脑袋知道自己的主人现在正在经历可能渐强或渐弱的情绪攻击,为了生存下去才发展出保护机制,先把通往外界的大门统统关上了。

果然,把心理学研究得再怎么透彻,还是必须回归到人类本是依着动物性存活下去的需求做选择和行为导向的生物啊!

许多人面对悲伤会延长待在第一阶段的时间,但顺利的话,很快速地我们会自己走到第二阶段,愤怒(Anger)。毕竟,对于大脑这个执勤单位来说,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事实会自然地溜进情绪中枢,诱导出脆弱感,进而引起愤怒。

说到这,实在是完整地解释了为什么我听到第一位讲者讲述“爱与人的无知”会悲愤不已。因为我太替听过所有故事的主角们感到悲伤了,我太过于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这些破碎而在社会上堪称“折旧”的人儿身上,尤其年纪更小的时候接收到的,早已远远超过我可以消化理解的。

因此我顺势走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谈判(Bargaining)。当时我的脆弱与无助迫使我做出破格的动作,目的只是为了重新在现实中获得控制。冲上前去提出质疑与破坏,试图与状况中的权力者做交易。

当然,那时候什么都没有改变。因此以极快的速度,我踏上了悲伤旅程的第四阶段,抑郁(Depression)。

高中时期老师就说过,这个字眼将会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间被广泛地运用,虽然社会对于许多病征、病症、病识感都增强是绝对有益的,但现在看来不免让人感到有够讽刺。何止广泛,根本泛滥。

不过悲伤旅程里的抑郁分成两种,若我们正视之,其中一种真正的需要,并非被拖拉出来晒太阳,而是需要独处或是由可信任的人安静陪伴,让人带着私密细腻的情感,与逝去的关系过往say goodbye。

另一种悲伤抑郁偏向的是意识到损失与关系成本被剥削的恐惧感,往往我们称之为遗憾。像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电影中,K 跟Cream彼此之间永远在绕圈圈的那种无奈,也有点像是电影《真爱绕圈圈》里的Rosie跟Alex“勾勾缠”却总是错过的遗憾。

这一阶段若是我们懂得寻求专业帮助或身旁有好友家人的安慰,的确会比较容易脱离。

我在这一阶段的经历,除了狂奔回家大哭写笔记本抒发之外,真正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在被好姊妹切割之后。大量地抑郁感受耗费我许多时间消化。我找好友、长辈、前辈阐述深刻经历到的失去、恐惧与愤怒。尔后,当然在大量moral support帮助之下,我慢慢地离开这种被抛弃的伤痛。

我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接受(Acceptance)。

不论无奈地、欢乐地,或苦甜与共地,“接受”都会带来相对平静的安稳,在对于发生过的事上不会再有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终有一天可以强韧到从中学习,并进化成更有耐受力的人。

在与她切割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被抛弃、无助,有时还会有一点罪疚感。但后来我也只能被迫接受她不喜欢跟我做朋友的事实。不论我如何如何地愿意改变自己,又怎样怎样地欣赏她真实的样子,在她的认知中我已经是过往的友谊。

我是卷好线的风筝,方才那阵风停了,我在一片寂静内等啊等,风再也没有吹回来。◇

——节录自《我的存在本来就值得青睐》/三采文化出版公司

(〈文苑〉登文)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史考特.凯利 Scott Kelly
    史考特·凯利(Scott Kelly)来自美国纽泽西州的贫穷问题家庭,他不是精英,也不是富二代,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当上了太空人,活出了理想的人生。
  • “世上的一切都只建立在‘愿意’两个字上。只要愿意,什么都有可能,什么都好解决,可一旦不愿意了,死拖活拖、哭天抢地也只是互相伤害而已。”
  • 我的名字从出生便藏着最微小却遥远的梦想吗?我有吗?有成为爷爷心目中美好的作家吗?
  • 偶尔我们追逐得太认真,会忘了被磨掉的棱角在哪里遗失,有没有都被捡到、有没有伤害到他人。我们太仔细吸收那些美好的事物、包括美好的想像,却不一定有余裕将它们在自己这里好好地梳理与排列,不一定在最后就能清明地看见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今年清明节,我们无法回去扫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铭记逝去的亲人,而是在心中点燃一盏不灭的灯;是不让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遗忘,让他们的信仰得以延续;是让活着的人依然怀揣希望,更是坚守他们未能走完的路,让正义与真相薪火相传。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 时下正当春天,虽然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花儿尚未绽放,树木也是萌芽状态,但鸟儿婉转的鸣叫,已唱出春天的喜悦。融入春天,自然,心中也有了春天的风景。
  • 余先生的一句话让笔者心有震悸,事关余先生老家安徽曾派一代表团赴普林斯顿,想说服先生回国看看,因他公开表示八九事件不平反就不回国。故乡来人劝道,回一趟便能解除乡愁。先生急了,怼出一句——我没有乡愁!
  • 漫步林间小道,穿过亭廊幽径,听着叮咚的山泉水,迎向轻柔抚面的风儿;但见鸟鸣山翠,花木蓬勃,白云绕山岗,飞絮舞流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