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0年12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倩玉台湾新竹报导)为保育濒危蕨类,清华大学在生命科学系特聘教授李家维的规划下,从屏东的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移植适合新竹清华新栖地的蕨类乌来凤尾蕨、对叶铁线蕨等近百种珍稀蕨类,在清华校园内营造一处蕨类栖地,命名为“百蕨园”。
清华表示,百蕨园目前已有约60种蕨类进驻,未来目标则将达到百种。
校长贺陈弘指出,蕨类虽不如其他开花植物显眼,也不像种子植物具明确经济价值,但却是生态永续的重要指标;在疫情肆虐时代,看到百种蕨类在清华滋长茂盛,是一股支撑、鼓励及信心的来源,百蕨园将是全台湾蕨类密度最高、最具有永续活力的地方。

谈到设立百蕨园的缘起,李家维表示,为了复兴被催毁的生态系,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14年前在屏东高树乡成立,目前已拥有近3万4千种,是全世界最多的活体植物收藏。保种中心在4年前启动计划,挑选一百种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大量复育并广邀社会认养。清华在校园里最彰显的位置,旺宏图书馆门口,罗丹的沈思者雕像后方设立百蕨园,认养并照顾这些特殊物种。百蕨园内的蕨类以台湾原生种为主,包括乌来凤尾蕨、细叶凤尾蕨、对叶铁线蕨、梅山口铁线蕨等。
为了保护这群娇客,清华很“厚工”的在10月及11月分两批用恒温卡车从屏东跨越大半个台湾送到百蕨园;也为避免栖地受到踩踏破坏,四周以玻璃帷幕保护,但来往行人仍可从步道欣赏分布地下树上、姿态各异的珍稀蕨类。李家维特地请来玻璃彩雕大师张清耀,在玻璃版上同时采用阴刻、阳刻技法,镌刻蕨叶、孢子囊及孢子在显微镜下的样貌。

“蕨类无花、无种子,透过孢子繁殖,它们曾经是地球陆地生态系上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曾和恐龙共舞,但如今却卑微地活在大树的阴影下,且许多都面临绝种危机。”李家维说。他指出,地球上已知约有1万2千种蕨类,北美洲约4百种,日本约7百种,台湾则有超过820种,使这座3万6千平方公里的岛屿成为得天独厚的“蕨类天堂”。但令人担忧的是,岛上蕨类约3成已遭受威胁或更危急的灭绝风险,其中台湾特有种的受威胁程度更高,它们的生存危机正迫在眉睫。

李家维说,清华百蕨园计划除得到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的大力协助,也特别感谢科技部及小额捐款支持,未来的栖地养护经费则将由力旺电子董事长徐清祥夫妇认养赞助。

为了让外界更认识百蕨园保育计划,清华大学也规划定期导览,由清华大学生科系大二生孙梓云负责设计。她是清华特殊选才拾穗计划学生,也是校园导览小组的一员,目前还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青年咨询委员。百蕨园的导览时间初步规划为每月第一及最后一个周三的上午9:30至10:30。造访者也可用手机扫看板上的QR code (http://ferns100.life.nthu.edu.tw )来认识园内的蕨类。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