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0年11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林倩玉台湾新竹综合报导)治疗胃癌将有新的标靶疗法!清华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王雯静领导的研究团队,应用大数据找到了两个造成胃癌恶化及转移的关键生物标记,并采用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药物来进行标靶治疗,可有效消灭肿瘤细胞并抑制转移,让胃癌治疗迈上精准医疗之路。这项研究成果上个月被刊登在国际知名的《美国国家科学期刊》。
4成胃癌患者将适用新标靶疗法
胃癌是全球癌症的第五名,因治疗相当棘手与难缠,致死率更高居癌症排名第二。王雯静指出,许多胃癌病患确诊时癌症细胞就已转移到其他部位,手术切除的成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精准与标靶疗法。
王雯静表示,目前可治疗胃癌的标靶药物仅有1种,且只适用于不到2成的患者,国内可适用的患者更只有8%。王雯静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开胃癌恶化之谜,找到新的生物标记,未来可使用新标靶药物疗法的胃癌患者将可大幅提升至4成。

找到抑癌蛋白“刹车失灵”原因
王雯静说明,胃癌细胞扩散的主因是抑癌蛋白PTEN失去效用,“抑癌蛋白就像刹车,当刹车失灵,癌细胞就会不断增生并转移。”因此,团队研究目标首先就锁定在找出“刹车失灵”的原因。
研究团队搜集了3百多个胃癌病例,利用大数据从3万多种可能性中找到了癌症恶化的生物机制,关键就在两种酵素PHF8及PKCα。团队发现,胃癌组织中的PHF8特别多,并促使另一种酵素PKCα激增,造成了抑癌的刹车失灵。
王雯静表示,幸好目前已有一种美国食药局3年前核准应用于治疗血癌的药物Midostaurin可以抑制PKCα,团队将这种药物打在罹患胃癌的斑马鱼及小鼠身上,进行标靶治疗,证实可让肿瘤缩小且不再转移。
大数据建功 找到生物标记
这项研究成功在关键在于利用大数据来找到导致胃癌恶化的生物标记,王雯静指导的博士生曾琳芦做出极大贡献。曾琳芦大学就读清大生科院学士班,第二专长选择财金,具备深厚的统计背景,可娴熟地将大数据应用于生医研究。她在大学毕业后曾到生医公司实习一年,并在公司推荐下,成为清大第一届产学合作博士学位学程的学生。

清大近年力推双专长,约有2成的毕业生具备双专长。但曾琳芦对自己的要求不仅于此,她在就读博士期间实习的一年,还利用夜间及假日攻读了清大的学士后法律学程,成为具备生科、财金及法律“三专长”的多元专才,能进行跨领域的研发。
清华大学创全球之先,发现胃癌恶化生物机制,有赖于横跨学界与医界组成的研究团队。王雯静特别感谢林口长庚医院副院长叶大森提供胃癌检体,团队成员还包括国卫院分子基因所研究员喻秋华及中研院院士龚行健。


责任编辑: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