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妯娌和连襟的含意 亦亲亦友知多少?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2470
【字号】    
   标签: tags: , ,

有些亲属的称呼很有趣,例如以“泰山”称岳父、以“东床”称女婿,都是从历史上名人故事来的,“泰山”之喻源于唐代的宰相张说,东床的典故人物则是王羲之,“东床快婿”的昵称就指他。那么,妯娌[zhóu li,ㄓㄡˊ˙ㄌㄧ]和连襟这两种亲属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妯娌和连襟这两种关系普遍存在亲戚中,是由婚姻的结缘而来的,属于姻亲关系。“连襟”的两方是男性,“妯娌”的双方是女性。这两种亲属称呼借用自生活用物。

妯娌

“妯娌”是古人借用田中早种植的禾谷来比喻人际关系的先后,也是一种语言的生活智慧。一家中的兄弟们长大后成亲了,他们的妻子之间就形成妯娌的关系。妯娌在方言中也称“稙(zhí)娌”,“稙”是早种的禾谷,代表“先”来的意思。《广韵·陟》:“稙:早种禾。”《释名·释亲属》:“青徐人谓长妇曰稙长,禾苖先生者曰稙,取名于此也。”

妯娌又称“先后”,含有先来后到的意思,晋代就已有这样的称呼:“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郭璞注《尔雅》)。

在方言中,稙娌、妯娌和筑娌都有同样的意思。晋朝郭璞说关西兄弟之妻相呼“筑娌”,明代方以智的古汉语词语典《通雅·称谓》说:“筑娌即妯娌,或谓长妇曰稙(zhí)、曰熟,皆妯之转也。”

筑娌可说是一家之内共同分担家事的朋友。筑娌具有同匹、并耕的意思,西汉扬雄《方言》解释:“筑娌,匹也。娌,耦也。”因为筑娌(妯娌)有共同的舅姑,是大家庭里同一房的儿媳妇,她们像是一对朋友(同匹),分担同样家事,又像是耕田的农具“耦”一般,合力起来可以增广耕种的面积,增加做事的效益。“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也用来指“两人并耕”。《说文解字》:“耦,耕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

在秦汉时代,妯娌间则称“姒娣”、“娣姒”。最早的字典《尔雅·释亲》解说:“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南北朝的词典《广雅》云:“娣姒,妯娌。娣姒,先后也。”

具体用例,如:元代杨奂的《孙烈妇歌》描写孙烈妇“屈己接妯娌,尽心奉舅姑”;明代宋濂《楼母娄氏墓版文》写楼母“处先后唯以柔胜”;唐代李翱《杨烈妇传》写“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在各朝代中,妯娌、先后、姒娣等兄弟之妻的称呼都能互用。

连襟

“连襟”这个词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连襟是姊妹的丈夫的互称或合称,又作“连衿”、连袷[jié、ㄐㄧㄝˊ] 。襟、衿、袷本是交领衣襟,用来比喻姊妹的丈夫们的关系。

清代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六记载“姊妹之夫曰连襟”。连襟还有僚婿、友婿和亚[yà,ㄧㄚˋ] (通“娅”)的叫法。《尔雅》说:“两婿相谓为亚”,宋代《懒真子》:“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严助传呼友婿。”
具体用例,如《娱目醒心编》卷十二第一回:“两人又晓得妻子结拜过姊妹的,将来是结义连衿,愈加亲热。”

古人以连襟比喻彼此知心,因为衣襟下是胸怀、心之所在,两心相连,当然是知心。唐代骆宾王《秋日与群公宴序》:“既而誓敦交道,俱忘白首之情;款尔连襟,共挹青田之酒。”诗中款待的“连襟”就是指知心之朋友。有缘围绕在一家姊妹之旁的男子“连襟”们,平日不似妯娌关系日日相傍左右,却有悠淡的君子之交的空间。中国古人以“连襟”形容姊妹之夫,隐喻透过妻子的姊妹之情,结成知心的朋友们。

中华文化重视人伦关系,妯娌和连襟的词汇也代表亦亲亦友、同心合力的姻亲关系内涵。@*#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