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足球比分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不止于浪: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绘画之海

文/洛林‧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 翻译/陈遇
日本, 浮世绘,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的作品《破浪》(Breaking Waves),1847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697
【字号】    
   标签: tags: , ,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本名中岛时太郎)的《神奈川冲浪里》(Great Wave off Kanagawa)这幅画。正如葛饰北斋在自己签名里的题字,他是一个“对绘画狂热的人”,国际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的日本艺术助理策展人弗兰克费尔滕斯(Frank Feltens)在电话访问中说道。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破浪》(Breaking Waves),1847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费尔滕斯又向我进一步解释,葛饰北斋对绘画的执著可说是有点自我强迫。他协助策划的年度展览《葛饰北斋:为画疯狂》(Hokusai: Mad About Painting)中,包含了北斋超过一甲子之久的作品。该展览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中亚洲艺术部(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sian Art)(也就是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举办,展示了葛饰北斋对绘画的热爱。

该展览自2019年11月开展,以纪念弗利尔美术馆的创始人查尔斯‧兰‧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逝世一百周年。这会是博物馆再度开幕后的首场展览之一,不过开放日期目前尚未公布。

这场展览聚焦在弗利尔收藏的120件葛饰北斋的作品,也是全世界收藏北斋草稿、绘画和素描画最齐全的地方。弗利尔在遗嘱中明确提到他的收藏绝不能离开美术馆。

葛饰北斋(1760–1849年)出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当时的日本基本上仍处于锁国状态,本地传统文化盛行。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费尔滕斯向我解释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及葛饰北斋成为画家之路。他也以北斋的一些作品,举例说明了他丰富又讨喜的风格。

大纪元:葛饰北斋一直到去世前都是一位非常高产量的画家。请告诉我们北斋是如何成为画家的?

费尔滕斯:葛饰北斋出生于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他很小的时候就在一间版画工作室当学徒。因此,他并非一开始就被训练为一名画家,而是做学徒学习如何在木板上雕刻版画,如何印刷,之后他顺利成为了一名版画设计师。早期,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他的工作主要都是设计黄表纸(kibyoshi),也就是清明节用来纪念逝世亲人的一种冥纸,基本上就是非常廉价的插画。

由于他一开始就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他很快地得到升迁,而能制作更复杂的版画。在他30岁时,他决定往多样化发展,并成为一名画家。

北斋在60多至70岁初时,才决定专心成为一名职业画家,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和劳力密集又有点商业导向的版画相比,这更直接地发挥了他的艺术才华。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十二个月的鸟、动物、植物》(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Twelve Months),约1821-33年。六页屏风、墨水和颜料、纸。(两扇之二)。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大纪元:既然葛饰北斋认为画家是如此高尚的传统,为何等了那么久才成为职业画家?

费尔滕斯:纯粹是因为他的成长背景。在日本传统学徒体系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和学会观察,而不是去产出或自我创新。

对于画家生涯来说,30岁开始确实有点晚,但在日本也并非没有先例。有许多人也是在30岁左右才从其它职业转换为画家。

自年幼或青少年时期就跟着画家学习的,基本上只有原本就出生或被大型画室家庭领养的才有可能,像是狩野(Kano)或土佐(Tosa)等那种日本世袭的绘画工作室。但北斋并不属于那里,而是在木板版画产业,所以在这样的训练下,他一开始就专注在这条路上。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十二个月的鸟、动物、植物》(Birds,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Twelve Months),约1821-33年。六页屏风、墨水和颜料、纸。(两扇之二)。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大纪元:请您谈一下北斋的作品风格,像是他是否受到当时输入江户(现在的东京)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

费尔滕斯:确实。理论上来说,江户时代的日本和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封建军阀领袖江户幕府只允许非常有限的进口活动,对外界输入的物品有严格的筛选指示。但实际上,日本的岛国边界比我们想像的还容易穿越。很多外面的东西进入了日本,例如,西方的科学书籍、西方的图画,来自中国和附近地区的图画等。

当时的中国相对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比较大,也吸取了很多西方文艺复兴绘画的技术,像是单点透视和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一种亮部和暗部强烈对比的画法)。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富士山》(Mount Fuji),约1830-32年。六页屏风、墨水、金箔和颜料、纸。(两扇之一)。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我总认为葛饰北斋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画家之一,甚至整个江户时代都是。他融合了所有这些不同世界的优点。这也是我认为他的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它不只展现了日本风格,同时也包含了西方人对艺术的概念,像是物体的空间感、透视,还有自然主义、对外形和表现的重视,以及正确的比例。所有这些面向在日本传统绘画中并不注重,事实上,后者对于艺术美感完全是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是葛饰北斋将所有这些都融入到他的艺术中,创造出当时非常特别,甚至在今天也非常引人入胜的作品。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富士山》(Mount Fuji),约1830-32年。六页屏风、墨水、金箔和颜料、纸。(两扇之二)。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一般而言,日本传统绘画追求完美的方法(至少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评论家是如此写的),就是从过去学习,然后将这项知识注入新的作品中。

大纪元:葛饰北斋有一幅非常吸引人的作品叫作《水浒传》(Suikoden)。请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幅画。

费尔滕斯:那是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水浒传》基本上是一部关于行善会得好报的道德寓言。它描绘了这部著名小说里的108条好汉。这个故事在中国以《水浒》广为人知。许多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草寇集结在一起,最后帮皇帝抵御外敌而得到特赦,让他们得以回到正常社会中。

这是一个蛮复杂的中国小说,在日本剧院非常热门,特别在歌舞伎院,有许多戏码都围绕着这个故事。北斋的很多作品也取材自《水浒传》。不过显然地,他本人并没有真的读过原著,是看了剧院的版本,这种消费文学的方式有时也挺常见的。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水浒传》(Suikoden)细部,约1829年。手卷轴,墨水、颜料和金箔、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这幅其实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不知道是否是刻意的。如果是刻意未完的,有可能是拿来用作绘画教学的示范教材。举例来说,在日本传统绘画中,这种彩色的作品通常很费工,不会由画家独自完成,而是由一位师傅带领他的学徒们进行,很像文艺复兴时期工作室的运作概念。日本和文艺复兴艺术有很多互相重叠之处,尽管两者互相没有什么接触。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水浒传》(Suikoden)细部,约1829年。卷轴,墨水、颜料和金箔、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日本传统的制画流程通常由画家师傅绘制图画的轮廓进行构图,这时候所有东西都还是黑白的。然后学徒们再替服饰上色,加上服装图案和所有人物的装扮。最后师傅会再回来完成人物的脸部。

不过,北斋的作法恰是颠倒的,因为您在这幅画中可以看到一些未完成的人物,但他们的脸部却已经上好色了,所以他确实脱离了传统的作法。对我而言,这幅画也像北斋的缩影,他真的非常着重在外型和事物特质的呈现,所以他笔下的人物——不只是人,也包含神祇,甚至是海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

当您看到《神奈川冲浪里》这幅画时,他确实将浪的本质表现了出来。因此,我觉得《水浒传》像是一个不经意的宣言,告诉观赏者葛饰北斋首先以人物特质(某事物的精随)为重,然后才是外型上的特质。

此外,这里要说明一下,这幅图上的黑色压条是文字框,用来放每一条好汉的名字。如果这幅画完成的话,会是一幅无比奢华的卷轴。

像这样一幅在丝绸上涂上华丽色彩的奢华作品,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很可能是有人花了不少钱请他做的。当他制作这幅卷轴时,或者基本上他整个画家生涯中,他都非常受人欢迎,他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

大纪元:请和我们聊聊这两幅关于樵夫和渔夫的悬挂卷轴。

费尔滕斯:这两幅是在他人生最后六个月完成的。如果您仔细看,在我们的网站上就可以看到了,您会发现画家的签名,尤其是人物外框的线条,都不是您在北斋早期作品中会看到的那种非常刚稳的直线,甚至和前一、两年相较也差异很大。您看到的是一位年迈生病老人颤抖的手,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江户时代的渔夫》(Fisherman, Edo period),1849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日本, 葛饰北斋, 查尔斯·兰·弗利尔, 弗利尔美术馆, 美术馆
葛饰北斋的作品《樵夫》(Woodcutter),1849年。卷轴,墨水和颜料、丝绸。查尔斯·兰·弗利尔捐赠,弗利尔美术馆。(弗利尔和赛克勒美术馆提供)

渔夫和樵夫在日本文化中都有很丰富的含意。他们都是能剧(Noh)中表现的主题,能剧是日本中世纪的一种歌舞剧,一直流传至今。不过,画中的两位人物也是北斋晚期生活的体现。他们的表情都心满意足,脚边放着满满的收获。樵夫和渔夫看起来都辛勤了一整天,他们展示的是辛苦后的收获。同时,这也是一个小小的暗示,暗喻北斋自己的生活也即将圆满结束了。

为使内容清晰简洁,本次访谈内容已经过编辑。

《葛饰北斋:为画疯狂》(Hokusai: Mad About Painting)于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中亚洲艺术展出,更多资讯及重新开放日期,请参阅这里

原文More Than a Wave: Katsushika Hokusai’s Tsunami of Painting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在台湾近代诗书画艺坛,黄水文一生低调,作无形之画--诗,画有形之诗--画,在诗书画中自得其乐。他的画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为邮票之画发行;他的诗句得到故乡诸罗山水共鸣,常被桃城(嘉义)后人选来吟唱;他的书法以隐名的姿态留存于嘉义市中山公园尊师亭。综观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这个名词来源于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钢琴演奏的一种浪漫情怀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声乐曲或是器乐曲),以及多乐章组曲的“嬉游曲”(divertimento,器乐曲)是相同的风格,都是适合夜晚以及户外演奏的曲风。
  • 台湾美术界在1950后期到1970前期爆发传统国画与本土胶彩画路线之争,黄水文不愿卷入争议, 从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间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渐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间,他开始将水墨融入胶彩画中。他的书迹留在嘉义公园尊师亭上依然可见。
  • 台湾近代艺术家黄水文(1914–2010年)诗书画三绝,但少为人知。他的处世为人自然质朴有如隐士,从不出画册,也未收徒,服务于嘉义县中32年当美术教员,作品极少面世。近日(2025.1)《嘉义市文献》第26期,刊登黄健次先生历经几年精心整理所撰〈黄水文诗书画补遗〉,填补了台湾近代艺术史的一块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黄健次先生所撰简要版在此发表,以飨读者。
  • 台湾故宫, 故宫, 岁时吉庆, 节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宫特展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黄历新年应景的“岁时吉庆—院藏节令文物精粹”特展,“透过精选的院藏岁时文物,一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序变化、节庆习俗,陪您过个知性蛇年。”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会说故事的图画”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画”或“叙事画”为主要展件,希望呈现“图像”能够超越文字描述、为观众提供更丰富讯息的潜力与特性。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选粹新展:“四通八达——古代道里交通图籍展”,呈现丰富多元的古地图世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携手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将于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带领观众跨越古今东西的时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经典隽永之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