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机选官网-双色球机选开户-双色球机选注册

财富的秘密:《大学》揭晓德与财的关系

作者:章阁
财富犹如枝叶花果,是根本的外在表现,而这个最重要的根就是美德。(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029
【字号】    
   标签: tags: , ,

财富若是丰硕的花果,那么保障它不败不散的根本是什么?大疫下,涌现倒闭潮,很多商家停业,店铺关张。辛苦累积的财富,似乎如此不堪一击。我们重新回味经典,寻找守护财富的秘密。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过一句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财富和富贵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如果富贵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君子是不会接受的。

很多人都有个财富之梦,想要变得大富大贵,生活安康。那么,财富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礼记‧大学》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不少人看到这句话,误解了它的意思,认为人的美德很重要,财富不重要。所以不少人会想:没有钱财如何养家糊口,一味地做个好人,就能解决家庭难题?

由于对这句话的不正确理解,导致一些人不敢按传统文化理念而行。

这里的本,指根本;末,指树梢,树的枝叶。从表义看比较直白,即德是根本,财是末梢。

对植物稍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一棵大树的根系延伸到土壤越深越厚,那么它外在的枝干也就越高大,枝叶也就越茂密,花果也就越繁硕。

以此为喻,财富犹如枝叶花果,是根本的外在表现,而这个最重要的根就是美德。按照《大学》的说法,厚厚的美德能促使财富不断地生长。如果根系延伸不了那么深,枝干就不会长的很高大,果实也不会结出硕果。财富亦是同理。

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不是说只让人修善修德,对财富不闻不问,做个一贫如洗的好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要想获得财富,自身的德行就要修上来,把道德提升上来,自然而然会开花结果。这句话说得很直接,德是财富的根本,财富是德的外在表现。财富不单指金银财物,还包括官禄、房产、地产、健康等多方面。

古人曰“厚德载物”,现在人也常说到这句话。笔者曾经见到有些商家把这句话挂在办公室,或作为企业文化的座右铭。

“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周易》,大意是说,有了深厚的德,就能承载万物,利己利民。

如果没有那么深厚的美德,硬要追求钜额财富时,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朱子家训》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当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大,官位越来越高,名望越来越显赫,而他的德行并没有随之得到的升华,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古人常说的“德不配位”,随之而来的就是意想不到的灾祸。譬如,一个人能够承受50公斤的重量,若让他承受500公斤的重量,他立刻就会被砸成重伤。

现实中还有些现象,人们发现让一个人当科长、当市长,做得还不错,然而继续当到省长、部长一级时,可能就出了问题。随着他的官位越来越高,财富越滚越大,而他的德行没有得到提升,可能就会以权谋私,变得贪腐。或者也因为有些人自身的德没有那么大,承载不了那么高的官位或巨大的名利,有时会听到一些人气明星会突然大病一场,英年早逝等。甚或有些官员就在会议现场,被纪检部门直接带走,一夜之间锒铛入狱。从媒体的报导看,类似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现实的例子,也印证着古训“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诚如斯言。@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个贫穷的秀才,以教书为生。在马姓主人的帮助下,秀才成了富翁。主人去世后,他想尽办法侵占了马家财产。然而,一个奇异的梦,打破了心中的贪婪;另一个奇异的梦,道出了曲折尽头,会有福地洞天。
  • 印度女娃香缇从四岁起就一直讲起她以前的丈夫、儿子和他们的家。终其一生,她的轮回转生案例曾经吸引印度和全世界数百个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轮回案例”。
  • 高智晟
    上篇我们讲到,高智晟贫穷的家庭在母亲的坚持下,7个兄弟姐妹中,有5个孩子读完了初中,这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创造者就是高智晟坚韧、善良的母亲。
  • 上几期我们和大家分享了中国文化中六艺,但是这六艺在古代主要是男子所学的,那么女孩子都会学什么呢?
  • 这是儒家心性修炼之关键处。某种角度讲,这也是孔门教人勇敢的地方——直面人生。不管人生道路是通途还是布满荆棘,都在其中成就自己。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