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正气

祛瘟疫良方 邪不侵正孝可感天 史上有明证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6424
【字号】    
   标签: tags: , , ,

猪年猪瘟,鼠年鼠疫,还有超级传染病“中共肺炎(俗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这些都在大陆发生,人人自危。“封城”、“封村”真能躲过瘟疫吗?其实人们心中是没底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有这样一段:“还有十愁在眼前……,十愁难过猪鼠年。若得过了大劫年,才算世间不老仙”。怎样才能安全度过瘟疫期?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瘟疫中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人身上高贵的力量,连瘟疫都要自动退避,值得今人借鉴!

邪不侵正

岷州(在今甘肃省境)这地方,在北魏到隋朝初年,当地民风未开,对“病”很畏惧,如果家中一人生了病,就全家走避开去,结果父子、夫妻互不相顾,一家人不孝不义,人伦孝道、恩义荡然无存。因为病人无人看养,所以生病的人往往就是死路一条。这种浇薄陋风因为一个人来到岷州而扭转了,他就是贤能良吏辛公义。

辛公义生于北朝,可说是出身“刺史”世家。祖父辛徽在北魏任徐州刺史,父亲辛季庆任青州刺史。然而辛公义早孤,母亲学识丰富,亲自教导他学习经典史传。辛公义勤苦多学,在北周很有声名,以良家子被选入太学,再获得选荐进入皇太子及贵族子弟专属的“甘露学”。太学中的平辈很仰慕他的学问,他屡次在御驾前与大儒们讲论学问,提出的见解常常让人刮目相看。

后来,入了隋朝,辛公义被提拔为主客侍郎,得赐安阳县男爵,食邑二百户。开皇元年,他受命往江陵安定和睦边境。辛公义是个允文允武的贤才好官,后来他平定陈朝立了功勋,出任岷州刺史。

辛公义到了岷州,对当地“畏病”的风习感到忧心,对人伦孝义荡然无存更是忧患,因而极力想要改善不正的风俗。他遣派了一些属下官人巡访检视州中各地,只要是找到病人,就用床轿送到刺史的办公厅来。辛公义为病人们安置膳廊,提供他们膳食和住宿。

夏天一到瘟病大发时,病人多到数百人,办公厅里安置病人的膳廊都住满了。辛公义就在膳廊亲自设了一个坐卧两用榻,他笃定地坐在那儿,日以继夜,对着患者办理公事,累了就在榻上睡着。他所有的俸禄,全部用来为病人买药、找医生医疗,他亲自悉心地劝导病人饮膳。就这样被安置在他办公厅里的病人全部都痊愈了。

这时,他召来病人的亲戚,劝告晓谕他们说:“死生由命,不关彼此之间的接触呀!在这之前,因为你们遗弃了生病的家属,所以他们死了。你们看看,我把病人聚集在一起,我自己不分日夜和他们同在一起,如果说瘟疫在人间会传染的话,我哪得不死呀?何况这些病人们都好了!你们可不要再相信之前的风俗传说了。”

诸病家的子孙们都感到惭愧,纷纷叩谢离去。后来如有人得病,纷纷都去找“慈母”辛公;辛公会收留那些没有家属的,照顾他们。岷州人自此互相慈爱,畏病走避的风俗也彻底革除了。

孝可感天

还有一个瘟疫怕好人的故事,悬示邪不侵正、孝可感天的明鉴。在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间,晋陵城(即今江苏常州 )的城东遭大疫。当时疫情迅猛,人传人,辗转相传,有的一家数口都死光,有的一条巷子里只剩下几个活人。人们都感到恐惧,身心战栗,远远避开晋陵城东,不敢经过,连至亲也不敢相互探问病情。

家就在晋陵城东的顾家媳妇钱氏(熊礼之妻),在瘟疫发生前正好归宁。回娘家后听说了翁姑(公公和婆婆)染瘟疫,接着传染了儿子们,全家八人病情严重倒卧病榻,只能听天由命。钱氏一知道马上就要动身回去,然而父母不许。钱氏对双亲说:“人们娶妻原是为了奉事父母,现在家里的翁姑病得这么严重我却不回去,这与禽兽有何差异呢?”父母的劝阻怎么也拦不住她,她单身一人上了回家的路。

这孝顺的媳妇很快回到了家中。媳妇才入了家门,顾翁竟然见到听到鬼在对话,说:“众神都护卫着孝媳回来了,我们不速速躲避,会遭到不小的谴责!”就这样,她的翁姑和一家人的瘟疫都痊愈了。清代研究瘟疫有成的医学家刘奎(号松峰)说:“邪不侵正,孝可感动天,真是祛除瘟疫的良方呀!”

阴德无量 吉神拥护

刘奎的书中还记载了一个“阴德无量,吉神拥护”的例子。说以前在城中发生大瘟疫,这时有个白发老人教了一富人一贴救命的中药方,并要富人去药铺合药布施城中人。结果得到这方子的瘟疫病人都痊愈了;而富人一家人在大瘟疫中都没有人感染得病。后来,有人看见二疫鬼经过富人家门一面说着:“这人阴德无量,吉神拥护,我辈何胆敢进入他家门呢!”◇

资料来源:
唐 魏徵《隋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三十八》[循吏传]
清 刘奎《松峰说疫》
清 史洁珵辑《德育古鉴》

@*#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人类的历史上,疾病不仅能影响个体的命运、决定人的生死存亡,大规模的疫病通常还能改变历史的前进方向,击响改朝换代、王朝兴衰的节奏,从东方到西方,莫不如此。
  • 黑死病(鼠疫),有人称其“是比军队更可怕的敌人”。曾经肆虐欧洲,夺走了欧洲1/3人口的黑死病,最近惊现北京。已有媒体报导证实,北京多家医院、宾馆工作人员出现疫病感染及疑似病例。然而,中共“维稳”黑死病疫情,对外隐瞒消息,疫情恐怕比想像的还要严重。
  • 清朝大医家刘奎著作《松峰说疫》,不仅阐述了瘟疫产生的原因,对不同的病症,还讲解了具体疗法。除了阐述医理、药性、方剂之外,他又列举了一些染疫身亡,又死而复生的例子,以举证冥冥之中存在的力量,对人命运的影响。
  • 谈起瘟疫,总会想起印象非常深刻的两个故事,既可以让人明白瘟疫的可怕,又可以让人知道如何避开这个可怕的灾难。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 年少时看过一副对联,一下就记住了。对联说:“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而这下联就出自于《论语》本章。不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九个字,仔细琢磨,内涵极深,令人感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