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0年01月18日讯】在近百年中西文化的交往中,由于双方深刻的习俗差异,有些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却比较同情和容忍;同时对于其鼓吹的无神论却必然蜕变为伪神论的倾向常常视而不见。因为现代西方国家也盛行科学至上,理性至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无神论思潮蔓延;这些思潮与前者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和界限。而且在开始中共总是笑脸相迎,说在中国的投资有利可图。久而久之,西方才发现自己进入陷阱;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价值体系,也可以说整个西方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都遭到渗透,侵袭或蚕食,甚至根本颠覆。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养虎为患,懊悔莫及。
西方的商品经济源远流长,古希腊的经典学说中就有着对于它自由开放的态度,以及民主政治的思想;这就像永不凋谢的明珠光辉。以后民主制在亚里士多德的专著中更有详细和精彩的论述。基督教与民主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由此产生爱的宗教团契精神,更有着其历史上的独特光辉。就是近代西方民主经典的学说,也是原罪思想的继承和延伸。当与中共交往,实行接触和妥协政策后,这时候西方人才发现与共产党思想简直水火不相容,无法和平共处。
相反,过去不被看好的,与西方似乎有着巨大风俗差异的儒家思想,发现继承这些传统的国家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更容易产生殊途同归的结果——这就是普世价值观的显示。这是超越着宗教,也超越着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可是直至今天无论东方或西方,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却论述甚少。
因在中国没有超越和批判世俗的宗教创始人,即没有他不同于凡俗的神奇能力;更没有以后固定的宗教崇拜和禁忌,以及审判等。在中国只有阐述日月天地和四季变化规律,象征于阴阳五行;由此联系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领域的启示关系。由此反映了有限生命与无限大自然的联系。
我认为有关这问题圣经阐述的很清楚:神的奇迹和大能是明明可知的,始终印刻在所有世人的心中。虽然眼不能看见,耳不能听到其智慧话语;不过仍然可以通过所造之物认识神,使人不可推诿。人是有着政治动物的本性,有奶便是娘,又是具有神灵的活人,鼻孔的气就是神亲口吹的。在古人的生长环境里,他们更容易敬畏神;这是接近神的真正智慧。这也是产生普世价值观的根本原因。可是无神论的真正发生还是近代,狂妄者企图把生产领域的科学奇迹滥用到社会制度,因而提出消灭私有制。在认识方面他们就否认了神的创造或自然事物的意义,并始终与科学创造混淆或对立起来;否认二者有着截然不同,或毫不相容的特点和特性。这是与前者的根本区别。
还有,古人之所以对神产生敬畏心是出于他们的良知。这不在于形式;例如西方是有人格化的神,中国是无人格化的神灵,不过产生了殊途同归的结果。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在那时就指出:虽然数学的思维模式对于今后生产力的发展和显示人类的奇迹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不过也有其发展的界限。即它永远也不可能进入到人的心理领域——这也是理性思维的背后奥秘;这涉及到法律、政治、甚至艺术等领域。这与静态的科学思维形式不同;涉及的领域也太广,太复杂,而且瞬息万变;今天看来还是主次的因素,明天可能完全颠覆。这也是涉及了有限生命与无限大自然的奥秘。科学的认识观根本无法涉及它;因为至今的科学逻辑还停留于支离破碎的画图,这是现象意识,是静止的、有限的碎片。
无神论者看重的是科学研究对象反映的数量关系都是屈从于低级的自然特性,屈从于人为的设计。却看不到这只是死物质的暂时现象,哲学家认为仍然有着其自在的,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本性。否认了这一点,那就是对于生命本性的根本蔑视。
科学认识显示的精确性,唯一性;同时也具有着非此即彼的意义。我们不否认凡是理性意识在社会执行过程中的权威性;不过在同时,根据人的良知又应该知道它的有限性,它应该接受民间或民意的批评和监督,不管它的正确与否。因为可言说的理性意识的表达,与背后整个思维过程,或潜意识领域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推动人行为的是情感冲动,这里始终是有着不可言说的、奇妙莫名的因素支配。它也是一个更加广阔而深刻的领域,是前者不具备的,不可言说的,甚至有着截然不同的,或毫不相容的特点和特性。只有上升到这个领域,我们才能看到宗教意识推动的,广阔的亦此亦彼的境界。
孔子思想包含信神敬天,崇善向德;这就包含了普世价值观的精髓。耶稣曾赞扬一个百夫长的信心;说这在犹太人中从来没有看到,这也包括了他当时的信徒。这信心不但有着先天的良知,更包括后天接受各种宗教意识所做的功课或悟性。孔子决不亚于此人,在他那个无道时代,早就看穿了人性的腐败堕落;他认为世上没有一个好人,这就在后来董仲舒的书中也得到阐述。可见他的启示知识就是建立在对于人性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天道的追求曾说:朝闻道夕可死矣。这种石破天惊的豪言壮语就是在古代也是极为罕见。他曾说敬神如神在。在宋朝朱熹也讲到理学离不开一个敬字。儒家的崇善向德;是强调了天德的“诚”;即阳光雨露的赏赐从来不分男女老少,或好人坏人,并持之以恒。孔子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强调爱人如己;即我与他人在上帝面前仍然有着亦此亦彼的平等关系。而儒家思想与这种亦此亦彼的宗教境界仍然是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周易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有四季,圣人效之。天垂象,有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阳与阴,也是天象与圣人之间;也是神灵之气与理性启示,无限存在与有限生命之间始终是有着一一对应的追求,同时又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儒家的启示知识的发展,这仍然显示了人的有限思维形式;天理本是一气,是不可言说的。儒家追求的不仅是传统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气的踪迹;这样才能抑制邪术,促使知识的不断进步。
儒家认为无限存在决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相反是与有限生命的信息互相映射,同步发生。故强调阐述有限生命的启示,这也显示了无限存在的反射信息和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否认理性意识的非此即彼的意义,和执行过程的权威性;不过它与广阔的亦此亦彼的宗教境界决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印证的,这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互为因果的联系。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于西方传统民主的文明历史,也反映于中国皇朝;凡是执行儒家思想深得民心,广开言路的君王,常常就创造了那个时代的安定和特殊繁荣。有了这样的历史传统,才导致了即使臭名昭著的君王,碰到了直言谏劝的大臣也很少随意杀戮;并把这忍耐看作是自己的美德。(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