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9月28日讯】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两者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并无二致。作者认为,把中国文化等同于马克斯主义的思潮,等同于中国共产党所提的一些政治口号,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中国没有人会作这样的理解。
语言的功能是表达思想,传达感情。之所以能够如此,因为特定的语言代表了特定的概念。其实,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常用的语言,也许就代表了最难以解释的概念。例如,“人”这一词汇,人人知道,个个明白,但它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概念,其内涵如何理解,外延如何界定,能否给出一个科学的、严谨的、正确的定义,恐怕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做到的。
文化也是这样的一个词汇,文化的概念究竟是什么,虽然先贤哲人们长期考证,深入研究,但至今仍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西方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不过,虽然对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它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于文化问题的探讨。
即使在最讲究逻辑思维的学术研究的层面上,也并没有因为文化概念的难以厘清而引起讨论混乱和学术差错。这是因为虽然文化这一概念尚缺乏一个统一的非常严格的认识标准,但社会上的不同人们对此毕竟存在着大体一致的基本理解,不至于对交流和沟通造成障碍。
然而,目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有的文章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组政治用语,有别于中华文化,感觉上这两者之间是有所间隔的﹔说到中国文化,提起马克斯主义思潮,提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对新加坡人而言,那是别国人的事﹔而传统‘中华文化’对我们华人来说,涓滴在血脉里,那是母族文化。”(编按:彭世灼撰《让母语教育也乘搭商机的顺风车》9月5日刊《联合早报﹒言论》版)该文作者对于母族文化的尊崇和敬仰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深为感动。但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解释,却使人不敢苟同。
中华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在笔者看来,中华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因为在讨论文化问题时,中国一词是在文化意义上使用的,不涉及政治意义。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各地区在政治上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时无法消除,但在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基础。陈立夫先生提出文化统一中国,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再者,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两者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并无二致。文化源于历史的积淀,反映了历史的深度。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产物,而且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历史的特点﹔离开了中国历史传统,中国文化就不复存在。中国当代的一些社会现象,不管是政治现象还是经济现象,充其量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点,不能说它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
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至于把中国文化等同于马克斯主义的思潮,等同于中国共产党所提的一些政治口号,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中国没有人会作这样的理解。
笔者随意翻了翻案头中国大学的几本文化学教科书,例如《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文化学引论》(北京师大出版社,1992)、《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中国文化概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文化要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中国文化知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等等,发现这些大学教科书都把中国文化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本教科书把中国文化理解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斯主义思潮。
由国家审定的大学教科书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代表了这个国家的主流观点,为学术专家和一般群众所接受。我们在讨论文化问题时,最好能够以此为指归。
诚然,新加坡与中国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对于同一社会现象的理解不尽一致也情有可原。但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时,这些语言文字所代表概念的同一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产生歧义,势必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因此,澄清对中国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对于正确解读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解读中国文化的目的,正是为了继承和更新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在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这是留待以后再进行深入讨论的另一个话题了。
原载《联合早报》
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