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阳光

丁宗皓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9月28日讯】在我家不远的一条大路旁,每天我都可以看见一位练摊的老人。他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在我的印象里,他好像从来就没有正眼看过任何人。在一棵树下,他将一些充满童趣的纪念卡片一字排开,但是他不蹲在卡片后用目光搜寻买家。相反,他在做另一件事情,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在地上写着今天生活中能听见的民谣,即:讽刺世事的民谣。而且每天的内容都不相同。写完后,他则在地上铺一块布,斜卧在上面,任由阳光斜照在自己的脸上。

也许是因为年龄逐渐变大,而自己开始没有足够的精力或者倦于每天的奔波的时候,我开始留意生活中这样的景致。我开始为这样的情形所感动。

在喧嚣的人群里,时时注意到自己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但是一旦开始,就再也收不住脚。我于是就看见了自己一向认为正常的人生,读书、上大学、工作、力争向上走有人也称为向上爬,尽力使人生变得轻松,仿佛一个长期憋气在水下的人终于浮出水面。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走着,脚步多的地方就自然成为主流人生。我想我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无趣的中国人,跟着大多数人向前走着,并认定这就是价值之所在。其实,我的内心是一个花哨的酒瓶,而里面装的全是最为陈旧的酒。

作家余华说他讨厌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开始这样理解,作为一个群体文化的底色,他们没有像铁锚一样,使一个群体在任何一个时空里都有能牵住在任何潮水中摇动的生活之舟,使人们只听凭于心灵的召唤,而不被肉体的欲望所控制。走在人群里,我强烈地感到,因为中国人的心灵还和历史一样,在功利主义和隐逸之间茫然地徘徊,使人世变成没有理智的掠夺,使出世变成失败的藏身之所。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大多数的中国人回答不了这样的提问。

在这样的群体里,最容易形成时尚和潮流,无论潮流的流向,都是一元化的价值趋向。所以我们的心灵总是一架失控的马车。

一年前,我友老杜从英国归来。他扎着一个小辫,背着一个仿佛是军用书包改制的包。进我的办公室时,似乎心有余悸。我有些不解。问他怎么了?老杜肯定地说:我害怕。我不解地问他:你怕什么?他说:我怕同胞。我感到好笑,于是哈哈大笑起来。老杜说:在同胞的脸上,看不到安详和宁静,只有焦躁甚至凶蛮,而他最怕的是他们的眼神,像是要吃人。我说:我也让你害怕老杜认真地看了我一会儿,说:有一点。这回,我没有笑。

我已经把什么写到了自己的脸上?

多年以前,老友老杜在我看来就是生活的叛逆者,对于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他并不在意。比如找个好的工作,过一种规范的中国世俗生活,娶妻生子。老杜喜欢照相,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而他的事情在中国人看来根本不叫什么事情,至少不是正经的事情。老杜拒绝这样的尺度通过他所熟悉的生活圈子强加到自己身上,于是就去了英国。那是九十年代初的一个晚上,老杜在沈阳北站急不可待地上了火车,像胜利逃亡的战俘。

现在,老杜面色有些苍白地坐在我的对面,向我描述自己的英国生活。他住在伦敦的贫民区里,周遭都是英国的下层各色百姓,包括嬉皮士。这里的很多人最后都成了老杜的朋友。刚到伦敦的一天早晨,打工的老杜在街上看见了露宿的人们正在悠闲地收拾背囊,老杜以为目睹了英国穷人的窘迫。后来老杜结识了自己的房东,原来自己的房东也是这样一个喜欢到处露宿的年轻人,他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并不喜欢按部就班地住在房子里,他宁愿租出去,而自己背着行李到处睡觉。在以后的岁月里,老杜认识的这样的英国穷人越来越多,也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原则,那就是贫困没有掠夺穷人幸福的权利和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享受人生是所有人的权利。我的老友中国老杜发现这种现实正好和自己的心思暗合。于是在伦敦,他开始打鱼和晒网相结合地生活着,整天拎着相机四处游走,拍了大量的照片。老杜压根就不是抱着挣钱的目的出走的,他回来时仍然是穷人一个,但是他似乎带回自己喜欢的活着的准则。

每天老杜仍然坚定而又窘迫地生活着,照相和朋友谈天。在节日里,身边的人们喝酒、喜不自胜地玩耍。而老杜则去乡下,自由而又落寞地看天看地。找到生活真义的老杜在阔别家乡多年以后,在同胞的脸上看见的只是恐惧,以致回来的几个月间不敢出门。他看到的是正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个事实:在必然要产生贫和富差异的社会里,人人都害怕落在人群的后面最后成为一个穷人,每个人都要通过奋斗避开这样的命运。这一切都写在了人们的脸上。老杜害怕的是这样的脸。

你觉得你的工作有意思吗?老杜直逼我的眼睛。

我忽然觉得这个问题十分难以回答。我得生活啊!我仿佛只能说这句话。
老杜笑了一下,很有深意地看了我一眼,这样的眼神很难对视。我的心竟有些虚。

我忽然想到老杜其实和街头卖笛子、二胡以及在地上写字的那些人一样,正在人间属于自己的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着从树梢透下来的但是是属于自己的阳光。而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我忽然觉得生活因此反而充满了希望。穷与富,这个两极世界,是我们终究要面对的终极问题,既然不可能避免穷人的存在,就该还给穷人自己的幸福,当然这种幸福要靠能感受并确定幸福的心灵去寻找,并形成文化。在那里,他们同样接受阳光,一点不会少,并同时感受自己是一个真实的个人、一个完整的人。

新生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几天纽约散发着浓浓的台湾风情。政治人物的往来很多﹐也算是政治风情﹔但是我指的是有关文化﹑艺术﹑生活方面的。新竹县县长郑永金带领该县歌舞团在号称“小台北”的法拉盛和旅美乡亲举办一个“新竹客家乡亲之夜”﹐给人予深刻印象。
  • 大纪元9月20日讯】(中央社记者李安东台北二十日综合报导)“魔术”强森被发现为爱滋病带原者已经十一年了,然而他在最近的一次体检中仍然健康如昔,完全没有爱滋病发病的征兆,这名美国职篮NBA史上的五十大球星并且即将进驻篮球名人堂。强森在十九日的电话访谈中说,他通过了所有的检验,医生告诉他,不论他现在做什么,只要继续做便可以了,因为他的健康好极了。强森为对抗病魔,过着规律的生活,同时接受药物治疗。
  • 十六大临近﹐中共当局除了严厉整肃报刊网络传媒﹐并大举搜捕镇压异见分子﹑家庭教会信徒﹑和法轮功学员。反应当权者对有信仰民众的恐惧日深。实际上﹐布什总统今年2月在清华演讲指出﹐“宗教自由不是什么让人害怕的东西,而应该受到欢迎,因为信仰赋予我们道德的核心,教导我们坚持高标准,爱戴他人和为他人服务,过负责任的生活。”但这一段话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喉舌”删去。
  • 大纪元9月20日讯】(中央社记者林憬屏台北二十日电)九二一届满三周年,SETN主播姜玉凤、周慧婷今天重回旧地,前往当时受创严重的南投中寮乡及台中县东势,实地了解灾区重建情形并与灾民一同祈福守夜,而姜怡如也将在法鼓山,主持“心灵环保祈福法会”,和观众一起祈求平安。为了实际了解三年后九二一灾区重建工程进展情形,三立新闻台今天把主播台移到南投县中寮乡公所前,由主播姜玉凤现场播报。姜玉凤也实地走访中寮乡地区探视灾区重建,并拜访目前仍居住在组合屋内的居民,了解灾民的生活及心理重建情形。
  • 九二一大地震今天已届三年,副总统吕秀莲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上午不约而同分别造访台中县东势山城地区乡镇进行关怀慰问行程,关心重建区生活与重建进度,期许地方乡亲团结在一起,走出伤痛与苦难迎向光明的未来。
  • 近年来,有约十万中国新移民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地区定居,但其中多数人发现,他们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许多人目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 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邀约下,继作家高行健后,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克特将于本周五抵台进行为期十天的诗歌交流。访台期间,沃克特将举行圆桌论坛、诗歌朗诵会及校园演讲会,也计划走访林语堂故居、红楼剧场、青草巷等保有道地台北味的人文场所,体验市民生活。
  • 写照北京市民生活的电视佳作《空镜子》热播后,名不见经传的牛莉也以“孙丽”的现代女性形象博得观众的好评,并最终入围金鹰奖最佳女主角的角逐。上海青年报9月23日报导﹐上周,忙里偷闲的她来沪参加“激情方向盘”节目的制作,休息间隙,记者自然没有放过她。
  • 这些人的可爱之处在于,明明知道吴淑珍是美国的客人,也明明知道美国主流社会对吴淑珍的盛情款待,却偏偏还要无事生非——顽强地跳出来表演一番,吴淑珍只是“客人”,访问完了自然要回台湾,但是款待她的美国是不会跟着一起走的,虽然它是一个有充分包容性的民主社会,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其中的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要敢于同这个环境对抗也是需要非常的勇气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