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9月21日讯】从大陆回来,特别感觉到那里的老人越发活得情趣了,只因为在这里我还有几个说的上话的老前辈,每次去Party都不乏他们有句挂念,问我近日可生得好?这自然令人生出一份感动来。但却望他们“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残阳”的心境,我又真的不知道该为他们一颂还是一悲了。(法新社图片)
时逢中秋节,来自大陆的华人又聚在了一起,海角天涯共此良宵,看着一家家老少走进会堂,我也念望起我的家乡来。家乡在西北,没有大都市的风采,那种平静无争的环境带给老人得天独厚的享受。每年的中秋节那里都有花灯会,家家老少逛花灯。 孩童时想的是吃月饼、点灯,流年逝去后便想那榕树下的月光、葡萄、桂花酒,也冥想“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家乡的问候已经从E-mail里传过来了,动情的音乐,美妙的诗文,姐姐当年一舞“千里共婵娟”依稀就在眼前。我告诉了家人,先生要在今年的中秋晚会上唱“敢问路在何方?”没想到一家人大煞风景,上下摇头。众生举杯邀明月,嫦娥都从天上来,“三姑夫耍什么猴精!”这有什么稀罕?就算唱的离谱,走的拖拍,怎么追赶也赶不上东方的时间,情味上都一样的嘛!
今年中秋晚会有卡拉OK大赛,往日里踌躇滿志的人们一时间陷入了疯狂。醉酒的,生情的,苦恋的……个个都用心唱了出来,但绝对没唱出“万里归心对明月”来。我知道这些来聚会的人,能谈的上故土思情、归去来辞的,只有我们的老辈们,年轻人早已淡忘了乡土。好男儿志在四方,谁能去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呢?于是辛酸出“老父母游在四方”。看他们??老亲朋相聚他乡那份情意,真的不比后生来的更涌动、更深长。我看到过露西妈妈为李老先生的题言留字,也看到过马老先生家的清醇白酒,最忘不了母亲节的那次亲情会。看老辈间的质朴与淳厚,叹惜我壮年人的淡泊人生。我知道那一杯杯美酒碰出了多少人间妙语,“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人间晚情不是小一辈人能领悟到的。我很想能给老人多创造一点这样的机会,但也深知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中秋, 我们的老年人大跨步地从默默无闻的小家走出来了,他们组织了合唱团。儿孙们的掌声响起了,一时间我也就等这曲高昂激动。“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朋友遍及天涯海角……”怎么全变草了?
我的脑子里联想着一棵棵遍及天涯海角的小草,不是绿油油、一片片的,是孤零零、一棵棵的,哪会不寂寞不烦恼的? 不知不觉的就又思虑起老人了。我满喜欢老人的,我喜欢他们的悠闲劲,闲的安心,闲的温馨。“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很多老人都活明白了。可是凡人间事理,总是有人明白,就有人糊涂。在这儿,我看到听到了很多有关老人的故事,他们生活的并不是朗朗晴空,多半都很沉重。早年,当儿女们到美国大浪淘金的时候,这些做父母的就开始营建起他们的后勤大军,那一批人马仅次于淘金者的总人数,说出来令世界一惊!那时苦,苦得甘甜也苦得辛酸,写出了勤劳勇敢民族的美称。老一辈的确也创下了他们无可比拟的功德。当他们把儿女扶上正堂,自己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放不下自己双脚的沉重,他们找不到自己塌实的土地,哪里才是归宿?要说儿女们,他们尽心了,光宗耀祖他们做了,丰衣足食他们也奋斗出来了,可是,身贴在儿女身边,这些活在异乡的老人,不管怎么活都活在一种欠缺里。我眼中的他们就是太多的忧闷。
在这里别说是老人,就是年轻人也活的很欠缺。他们终日里卷在机械运转的商品世界里支撑着家,过得精力疲惫,几乎没有心境去找属于自己的娱乐圈。而老人,他们全部生活就是儿女,更谈不上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他们是身不疲而心力衰。如今儿女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生活,却带不来精神上的享受。物质是饥饱,精神是生命,如何养好生命绝不是“活着”。
一个多月前我回国探亲,主要是看望父母。他们年纪大了,不喜欢出远门了,就是盼望儿女能常回家看看。我三两年一回家,看老人真的是一年一见老,一年比一年精神好,我心里说不出有多安慰。 我常常觉得自己惭愧,不及他人那样接济父母,回家时又让老人家破费。老人一点不以为然,说现在又不是养儿防老的年代,能在身边的孩子只想沾去不想沾来。他们活在两袖清风中,活在付出的喜悦里。那段时间我常常陪伴在父母身边,总是有讲不完的话,述不完的情。父母因为我回来,都舍不得出去晨练。家里住房没有我们这里宽,十多年前的老房子,但装修之后显得又舒适又实用。老爸爸就在阳台上拉开他的八套拳,妈妈常陪我坐在后凉台的饭厅里品味家乡的早餐。一边专心地打拳,一边尽兴地聊天,每天都如此。妈妈生活得很悠闲,把家布置的也很漂亮,她总是洋溢着满足的微笑。爸爸是个老学究,成天泡在书堆里,一看到我的书稿就知道我失学太久。父母再没有从前的那些说教了,言语间更多是家常。家里的客人也比以往更亲近,都是一些白发须眉的寿老。家处丰水宝地里,居市中而不乱方圆,生活十分方便。老人过着老人自己的日子,老户们比从前生活的更活跃。隔三差五, 单位上发东西,退休人领保健,老年人组织旅游,消息都是老友们口头传达,一人知道大家知道,就连一人领了多少钞票大家都知道。从早到晚他们都有事,零七杂八的事足够一个慢慢腾腾的老人折腾天数的。 最美的时间还是早晨,老人们都有自己的小圈圈,一边锻炼,一边聊天,少了谁都有得念头。我也出去凑过老人圈,当然只是过眼看风情。光明广场离我家就五分钟的路,那是新建起的现代公园,几乎就是老年人的早朝会,舞剑的,打拳的,耍花木兰扇的。谁说老人只在夕阳下呢?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勇在日头前,前无来世的壮观。在哪里还能找到这片天地啊!看那须眉老爷抖擞起罗袖,兰花手里飘洒的帕子,老远都能窜出香味来。再瞧他压着闺秀的小碎步,踩着花鼓金锣,“当!嚓嚓嚓!嚓!嚓!”就亮出相来,京腔一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怎第……”那细佻佻的声音温柔地抛给了一边的妇人:“后面的字,您就给个音吧!”这台外词竟然也勾出情来,老妇人走上前来,叉腰伸出一指,更是音韵涟涟:“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真的“愁”出了一圈人不笑!
那片天地的确留给我联绵遐想。可是回到美国就大不一样了,我眼中的老人竟是如此巨大的反差!从他们的目光里我几乎看不到内心的喜悦,总是忧郁中带着一屡愁丝。我很少去触动他们。中国老年人在美国的生活是一大社会问题。我当然无权定论或评定什么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但我一直推崇自我生活,就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活。当个人的生活好了,再把良好的情趣带给他身边的人去分享。中国老人到美国来生活,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自理。这话有些刺激,但很实际。不是说他们不愿自理,而是他们难以自理。在这个金钱社会里,除了你腰缠万贯,否则你必须认可三个基本条件才能正常生活:一,不能不说话;二,不能不开车;三,不能不信仰。这三个条件,如果认可不了其中的一条,那么人就会自我毁灭。想想对一个老人来讲,这样的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可这就是事实!在美国生活下去很容易,如要生活的好不容易,对年轻人如此,对老年人也是一样。如何保持自我存在的价值?如何认识自己在社会、在家庭中的位置?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一系列的问题,老人应该有意识去研究,必定这是一个切身问题。你是漂泊来的舟,这里必定不是你一把把泥土营建起来的家园,就算是有一方可以让你停泊的海湾,那也只能是孤舟一宿。 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园,是一代又一代人心血汗水浇筑而成的。我们时时都在等待有家园的归属感,但我不知这样的等待会不会太无情?留给老人的期盼会不会太长久?
无论是生活在中国还是生活在美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受益于自己,受益于社会,也受益于儿女,因为老人的健康就是儿女的宽慰。我不愿老人甘为小草之人,我愿他们是榕树,枝繁而叶茂;我愿他们是一片天,有晨起日落;我愿他们是一方厚土,每当儿女想家的时候,他就是依托和期盼。
北美大纪元专稿(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