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敦煌是一个希望游客多去、但又希望游客不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又要游客看但又不要游客看的地方。如果照目前的情况下去,敦煌石窟以后很可能是游客的禁区。
敦煌研究院的资深工作者褚玉娟女士说:“为了保护石窟的艺术文物和壁画,我们已经封了不少洞窟,有些还开放的,只能每天开放半天。”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敦煌石窟,好像是一个依赖着生命延续活下去的病美人,而敦煌十八万人口四分之一的收入,则依赖着这个病美人。
褚玉娟表示,敦煌石窟自从西凉时代开始,历经南北魏及至盛唐,最后一次整修维护是在清代,但后来遭到人祸破坏,包括本国人民以及外国的盗窃,而敦煌经过多年来的沙漠化,也是导致洞窟破落的原因。至于近代大画家张大千是否曾故意捣坏壁画一事,虽然经过张氏及其家人极力否认,但褚玉娟表示,敦煌本地人却是深信不疑。
敦煌的气候,像是载舟和覆舟的水,异常干燥的空气,是能够延续洞窟生命的主因,但沙漠化的侵蚀,却又对整个环境造成祸害。敦煌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部长许台平说,离开莫高窟不远的月牙泉,由于水位下沉,泉水的面积一直不停的在缩小。在鸣沙山高处眺望月牙泉,一轮新月形状的泉水,恐怕早晚变成了一条缝。许台平说,当局曾在距离月牙泉不远之处,建造了一个人工湖,企图将水引进月牙泉,但两水相合之后却发出恶臭,因此才放弃了这个挽救月牙泉的方法。
大自然的力量,就凭人类的智慧,有时也只能到此为止。褚玉娟说,莫高窟的洞窟,原来有七百三十二个,最早有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开放给游客,但到了现在,开放的洞窟只有六十个,有些特别的洞窟,为了限制游客的数量,还需要另外门票进场,最贵的门票是两百四十元人民币。但有些藏有珍贵壁画的洞窟,再有钱的人也难以一睹真貌。
褚玉娟说,元代时期密宗欢喜佛壁画的第四六五洞,在两年前已经封关,很多游客都深表可惜,而敦煌市标的唐代飞天壁画洞窟,也只是每天开放半天。根据褚玉娟的介绍,对壁画造成最直接伤害的,是游客带来的二氧化碳,照相机的闪光灯,也会损害到壁画。因此,不要以为来到敦煌石窟,就可以看到灯火通明照耀着金碧辉煌的壁画。相反,游客不但不准拍照,而且洞窟内漆黑一团,只有讲解人员才可以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向游客解释画中的意义。
许台平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年前曾经建议,将洞窟中的壁画临摹,然后以临摹的壁画开放给游客,将“本尊”封闭作长期的保护。不过许台平说,如果游客知道看的只是临摹,将肯定影响此间的旅游业。
敦煌的游客,九成都是本国人,外地游客则以日本人最多,占了六成以上。日本人为何如此对敦煌着迷,许台平有这样的解释。他说,日本奈良有一所佛院的壁画,描述了佛教进入东瀛的历史,但原来敦煌莫高窟第四二七洞窟中的壁画,也有一副跟奈良完全一模一样的壁画,而且时间还比日本的要早得多。许台平说,日本游客看第四二七洞窟,是行程的指定动作。
或许是这个原因,日本曾经在敦煌取景拍了一部大制作的电影,名字就叫“敦煌”,而且还投资了二百五十万,建了一个影视城。
(来源:中时电子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