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千古吟诵--“真”中的潇洒人生

王一丰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7月8日讯】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生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这是一首意境优美、气氛浓烈的田园诗,诗中生动描绘了月光下景色如画的田园和与朋友相聚不亦乐乎的潇洒人生。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清新而空灵的画面脱颖而出:

暮色缓缓涂抹在碧绿的群山,明月伴随我,漫步于山岭的小道,不禁回首流连,远处走过的小路静静躺卧在苍翠的山岗,象一条绵延的玉带。

人从画中走出来,你从画中走进去,淡泊、宁静却又富于遐想,这是典型的唐诗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紧跟下去:“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漫步于宁静的黄昏,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就在我流连顾盼的时候,迎面巧遇我正要造访的朋友,立刻你会体会到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相携而行,来到了家门口。且慢,更生动的场景出现了:孩子们闻声而来,雀跃到门前,为我打开了紫荆藤编织的门扉,在这种热烈而意外场面出现之后,作者又笔锋一转接下去:步过幽长茂密的绿竹小径,我的衣裳不时会轻轻碰到四周丛生的青萝。一张一驰,动静相济,场景更叠起伏。从一开始的黄昏,明月远景,至触手可及的绿竹、青萝,同时孩子们的纯真,乃至田舍四周的清香皆是呼之欲出,让人身临其景。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生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整个氛围推向了高潮:我们一边畅饮美酒,一边抚琴吟唱,纵横捭阖,如鱼得水,兴致盎然,不觉已月落星稀,沉醉在这无拘无束的时光中,全然忘却了红尘的烦恼。整个场面写得神采飞扬, 目不暇接,朋友之间水乳交融,刻画出了一幅可遇不可求的人生片刻--美不胜收。全诗色彩斑澜,极富生趣,人情与景致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田园生活。

这是从表面上我们可以体会到的,而这首诗好就好在整首诗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真”字,这是诗人灵性的发挥。暮色、碧山、绿竹、青萝展示的是大自然那种真,稚童的天真憨态写出了童心的无暇纯真,而与朋友相携入门,到长歌欢言,吟诗抚琴,直到陶醉在忘形忘我的境界,刻画了朋友间的志趣相投,神来神往的真挚。

这种入情入理、入诗入画的“真”的大写意,同样把我们带入流连忘返、似幻似真的场景。作者当时虽已官至翰林、名满天下,但内心渴望着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这种天性流露下的作品,读罢回味无穷,沁人心脾。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性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具有“真”这种特性,所以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会顿觉神清气爽,是因为大自然的“真”的特性和你的生命特性沟通起来了。为什么讲真话会感到自然,讲假话会汗颜,是因为“真”直接对应和关照着自己生命的最本质的成分。讲真话就是顺应了生命的特性,讲假话就是违背生命特性。而当生命走上一条返本归真的路时,就会体会到生命境界的升华,找到真正的自己。

返本归真就是人生的归宿。

转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九九九“四.二五”,万人上访幸亲历。 店铺老板感善良,蔬果洗净笑相递。 平静祥和越今古,法轮旋转天绚丽。
  • 无明烦恼限迷思,六道输回业障随。 发广大心敦解脱,立坚固志力修持。
  • 山峦叠嶂的林荫深处 泉水宛如笙歌,催响鼓声 白发老农忘记年岁 仍日出而作 薄暮时分,缓步荷锄返家
  • 墙头之上梅花开, 阵阵香气扑面来; 双双燕子线上卧, 五线曲谱谱音阶;
  • 都说童年很珍贵 都说童年很短暂 也说童年不复返 独一无二的童年 那是一块小小净土 深深珍藏人们心底
  • 电影从妈妈秀雅留给儿子郑志浩的画册开始,用动画的形式引出云国及企鹅母子间温暖的亲情故事,让影片一开始就具备了一种梦幻般美好,也暗示了后续剧情发展脉络。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着的人连在一起,阴郁而沉重,它让人的感情变得脆弱。对故者的缅怀,对生命的思索,在生与死的对话中禅透生之意义。心灵由阴郁而透明,进而变得轻松、愉悦。
  • 大法救度众生醒,清明天地正法成。
  • 东方文化陀山鹦鹉的名言,应沿袭原话为好: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鹦鹉的境界亦于此,陀山曾经拥有,今生弥足珍惜!故乡常州为笔者曾居地,我将其揣入怀中,时时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嘘雀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