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6月5日讯】《独览梅花扫腊雪》/法轮功学员章翠英作
又名《独览梅花》,“中国画是无声的音乐,有节奏,有韵律,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遐想、回味和深思。我曾画了一幅音乐的符号1234567‘独览梅花扫腊雪’。”(章翠英《我的艺术之路》)这是作者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尝试,她试图通过绘画作品让人们体会到音乐的趣味,她想描绘一种视觉和听觉相通的“通感”意境,一种“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境界。
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公元1898-1948年)先生,早就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他有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就描述了这种“通感”的意境。他看到荷叶像“舞女的裙”,月光下白色的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他闻到荷叶的“清香”,这“缕缕清香”,使他感到仿佛听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缕缕清香”,或浓或淡,似有似无,忽远忽近,若疾若徐,使他感到具有某种旋律和节奏感,好像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歌声那样。这里描述了一种嗅觉和听觉相通的“通感”意境。“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一种西洋乐器)上奏着的名曲。”月光在荷塘中的“月色”、“光与影”是作者看到的,他觉得月色的“光与影”似乎有着某种“和谐的旋律”,感到好像听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又描述了一种“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境界,一种视觉和听觉相通的“通感”意境。
前面作者在《醉八仙图》的画解中写道:“八仙醉了,作者醉了(她是中秋节醉后画的),连我们看这幅画的人闻到点酒味儿也都醉了。你尝,王母娘娘的蟠桃真好吃!你喝,王母娘娘的美酒真香啊!”看饮酒的画——产生“条件反射”——闻到酒味儿了——甚至有点醉意。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视觉和味觉之间的“通感”呢?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每次喂狗就摇铃,后来一摇铃,狗就吞唾液,其实根本就没有端狗食来。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听觉和味觉之间的“通感”呢?所以“通感”也者,其实不只是作家和画家才有,我们每个人都有,连狗也有,只是你平常不太注意而已。这都是常人层次感觉之间的“通感”。
“老聃(dan)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列子仲尼》)亢仓子承认自己具有特异功能,能“视听不用耳目”,他不承认自己能“换感”——把感官调换一下,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听,所以,他认为传言是错误的。其实,用耳朵识字现已为实验所证实,只是用眼睛听还没听说。当然,这已不是常人层次的“通感”,而是超越常人层次的特异功能了。
More paintings see: www.zhangcuiying.org(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