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3月26日讯】一次日语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一封一位中学生写给他单身赴任在外的父亲的家信。质朴纯真,字里行间流溢着儿子对父亲的信赖和真挚的爱,让读的人自然而然地体味到一种父子间特有的亲情。
课间自由讨论时,老师问我们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学生,都是以怎样的方式与亲人联系的?有人答曰:“现在这个时代,当然是通过国际电话啦。联络起来既直接又方便,还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也有人说:“我们是通过电子邮件与家人联系的,便宜且迅速。”老师又问到:”有谁会常常给家人写信的?请举手!”我不加思索地举起了手。看了看周围,除了大家惊奇和不解的眼光外,再没有第二只手举起。
于是老师问我:“大家都用电话或电脑与父母家人联系,而你为什么写信呢?” “为什么?”我也不禁想问自己。是啊,在现在这样一个通讯先进而发达的时代里,已没有多少人写信了,电话无处不在,更有不少人热衷于上网玩电脑,它们的快捷与便利已直接替代了过时的电报与古老的书信。现代人,尤其是四十岁以下的现代人已习惯了电话和电脑的时代。可我除了使用这两种现代通讯手段之外,仍然钟情于写信。因为我认为只有通过写信才能从容而全面地与家人交谈,才能不用掩饰而直爽地表达我对亲人的思念和爱。而这点是电话做不到的,用电脑也不如写信来的从容。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对电话中的我说:”电话听完就没了,你还是给我们写信吧,我喜欢读你的信。”我知道,母亲总是把我寄给他们的信珍藏在她卧室床头柜的抽屉里,每当夜深人静,她因为想念我们而无法入睡时,便把信拿出来,一一翻看阅读,以此来消除她因思念我们而懮愁的心情。
我喜欢写信还有一个原因。我有一个六岁的儿子,他是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对于我带着小儿离开老人以及出国,父母是那样的不愿而又无奈。小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关心的主题。而六岁的儿子,在我的教导下,已能写不少汉字。于是,我寄给父母的信里,都附有小儿写的给外公外婆的话语,因而它更成了我父母的至宝。母亲总说,通过读信,她可以品出我们在国外的生活,感觉出外孙的成长和欢乐。
古人云:“家书抵万金”。对于身在海外的游子,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精彩,最美的还是养育自己的故乡。而身在故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飘游四方的游子。“儿行千里母担懮”,无论儿女长到多大,走到何方,对父母来说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剪不断的情。有首歌中唱到:“有空常回家看看……”,对于身在海外的游子,常回家是不容易的,可给家中的老父老母写封平安家书绝不会是什么困难的事。你的信是父母无价的财富,他们并不在乎儿女有多大出息,只求儿女能平平安安。抽点时间,动动笔,给你的亲人写封信吧,那怕只是问声好,报个平安。(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这里不像国内宣传的那样--一封家书 (2/9/2002)
- 纯金制造 广州热卖1.46万元一套的《周易》 (2/1/2002)
- 明成祖朱棣与《永乐大典》的历史沧桑 (1/28/2002)
- 学童偷摇摇悔过自首 (1/24/2002)
- 一封狱中家书:“大约在春季” (1/10/2002)
- 由奢入俭难 Cisco今日困境乃过去扩张过度所致 (4/1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