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纪元3月13日讯】很久以前看了一篇文章,忘了是什么题目了,也记不得作者是谁了。只记得内容是关于一和三,说很奇怪中国人喜欢一和三连用,如一日三秋、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等,并发了一大通议论。我对于原文的观点不甚了了,对此也想说上两句。
首先说说数字,在中国的语言中“一”一般是指事物的起点或开端,也指数量的最小值。如一元复始、可一不可再等等;而“三”则是泛指多数。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又如“思之再三”这里的三就是泛指并不一定就是思考了三次,而是反复思考之意。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在中国哲学中三才是万物之始。“一”谓之“道”,谓之“太极”;“二”谓之“阴阳”谓之“两仪”,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动而生两仪”等等。“三才”有说是“神鬼人”有说是“天地人”但不管怎么说,到了“三”才有人的出现,可见在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中偏爱“三”这个数字是其来有自的,故而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其次周公“一饭三哺、一沐三握发”说的是周公求贤若渴,只要有人求见就立即召见,正在吃饭时也立即停下来,甚至来不及把嘴里的饭咽下去。一沐三握发也是说洗头的时候有人求见,周公立即挽起头发出来见客,而非洗澡时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就出来见客。在古汉语中沐和浴的意思并不一样,沐是洗头,浴才是洗澡。如果将这两个字混为一谈,那就谬之千里了。当然中国古人一直到南北朝为止很喜欢作一些夸张的举动,如从先秦诸子到汉魏的名士清流,再到晋南北朝的玄学家们大抵如此。不过也正因了周公的“一饭三哺、一沐三握发”才使西周王朝强大起来,所以曹操《短歌行》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说到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自然是有其优秀、灿烂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如何去继承发展就是见仁见智的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