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九日山
(http://www.iloveguava.com)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境内,它以“山中无石不刻字”享誉海内外。在所有的石刻中,距离现在时间最近的是1991年2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下的考察记事石刻。“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作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团1991年2月16日”
这块石刻记载着当时由迪安博士带领的三十几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前来泉州考察九日山时的情况。当时考察队员对这些航海祈风摩崖石刻胜迹赞叹不绝,并决定留下这一方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
九日山风景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胡家其说,九日山上无处不刻字,自唐至清的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有关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有13方。这些祈风石刻记载着北宋至南宋160多年时间里船舶冬季出海和夏季归海时官员迎接和欢送时的盛况。当时出入泉州港的许多蕃舶船队,夏季御西风而来,冬季逐东北风而去,一年两度,熙熙攘攘。由于当时的远洋航行,专靠信风驱动,因此每逢海舶往返季节,就由泉州郡守或市舶主管官员,率领有关僚属到九日山延福寺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那个时候,海潮涨满,百舸云集沿岸,鼓乐喧天,祈风场面非常壮观。
胡所长告诉记者,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记载着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贸易和人民之间交往的史实,是现存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堪称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
“九日山还与一名叫真谛的印度高僧有着密切的关系。”胡所长告诉记者,“真谛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前来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
真谛为印度高僧,在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到泉州,住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又从泉州乘船到棱枷修国(今马来西亚)。现在的九日山上还保留有当时真谛翻译《金刚经》时的翻经石。
胡所长认为,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大批移居泉州,经过100多年开发,到南朝,泉州的社会经济已相当发达,为海外交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南朝时,泉州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有大船舶往海外贸易,所以真谛前往棱枷修国就到泉州来换乘大船舶。
(来源:新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