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得道高人作“五里雾” 不坠五里雾中!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513
【字号】    
   标签: tags: , , ,

人们以“如坠五里雾中”比喻人模模糊糊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不知所从的样子。这个成语源自于东汉的一位德性、学问、道术高深的名士张楷。后汉书记载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能作五里雾”形容、反映了张楷的道行。张楷生于东汉末年,字公超,父亲张霸。张楷很有学问,通古文《尚书》、《严氏春秋》,跟从的生徒很多,还有许许多多崇慕的宾客、亲族、研究学者都上门来请益,其中有不少博学的大儒。每天来自各方请教他的人很多,他家门庭若市,附近街巷车马塞道,门徒止都止不住。

一些贵戚、当官的便在他家附近的巷子里开办起旅舍来,赚取往来他家的过客的钱。张楷很憎恨这种投机行为,就搬家避开。张楷家中清贫,他乘着驴车到县城卖药,他并不想赚钱,只要得了足够维生的钱就返家。

州司隶推举张楷为茂才(秀才),授予张楷长陵令的官职,张楷辞不到任,就隐居到弘农山中。崇慕他的人又跟着追随到那边去求学、求道,以致张楷隐居的山野变成了人气旺盛的市区,后来这地方就称为“公超市”(在今华阴山南)。五府连连征召张楷从政任官,荐举他为贤良方正,他都不就。汉安元年(公元142年),顺帝听闻张楷的品行操守高标、拔俗,特地下诏给河南尹以厚礼再征召张楷。张楷又以病的缘故推辞不至。

张楷不从政、不当官,他的喜好是修道。他有作“五里雾”的本事,能施道术起雾,让广达五里的范围内弥漫烟雾。当时有个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他自知不如,想跟张楷“学雾”,张楷避而不见。

可能张楷知道裴优品性不好吧。汉桓帝即位后,裴优施术“行雾”作贼,事被发觉。裴优被讯问时,说是向张楷学的道术,张楷因此遭监禁。他在监狱中二年持续念诵经籍,作尚书注。后来,官府找不到他和裴优“行雾”犯罪有关连的证据,让他返家。汉桓帝建和三年下诏安车礼聘张楷,张楷还是以病重推脱了。

张楷一生都不把名利看在眼里,不仅不追求,还屡屡拒绝。他一定知道,名利都不是能使人安身立命的东西,都是人间迷惑人的假相吧,所以他避之唯恐不及。张楷的志向就是修道,他能作“五里雾”,而他自己是最能看清迷雾的有道之士!@*#

参考资料: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八家后汉书辑注》
@*#

-点阅【成语数来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荀子劝学说: “驽马十驾”勉励人勤能补拙,天天勤奋不舍,也能达到目标。像欧阳修这样的良马,曾经留下功在不舍,一日千里的奇功。
  • “一尘不染”原来是佛家语,指不染凡间“六尘”,那么“六尘”是哪些凡俗之物呢?
  • “一丝不挂”一般说是赤身裸露,就是一丝一缕的衣饰都没挂在身上。回顾“一丝不挂”本意不在此,它是从佛家来的成语,说的是人间道的修行。
  • 今天就是立秋,古人说“一叶知秋”,您可知要看什么树的叶子?古人的生活中,立秋怎样玩秋叶?“一叶知秋”的源头自出自何处?有什么深度义涵呢?
  • “十全”不是泛美之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绩效的表示,医生最好的一级,叫做“十全”……这成了“十全十美”成语的典故来源。“十全十美”后来被用来比喻圆满、美好毫无缺陷的境界。
  • “婵娟”代指什么对象呢?婵娟成了月亮的化身,是始自东坡的中秋词吗?“千里共婵娟”的诗情其来有自?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