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象罔得珠——黄帝道法自然

作者:俞元

轩辕问道图(局部)- 黄帝在崆峒山问广成子。(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庄子》中有则寓言:黄帝在昆仑山游玩,返回后发现玄珠(比喻“道”)丢了。黄帝为什么在此时丢失玄珠呢?为什么他派遣智慧的“知”去寻找也找不到,派明察秋毫的离朱出去也找不到,派能言善辩的吃诟出去也找不到,而派没有智慧、无明目、不善言辞的象罔出去,却找回来了呢?最后他找到的玄珠和丢失的玄珠有什么不一样吗?

“玄珠”在道家被比喻为形上本体之道,即“道之本”。黄帝一生有两次向广成子问“道”。第一次,黄帝为寻求治国之道,前往崆峒山拜访广成子。广成子骑鹤显现在虚空,指点黄帝:“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不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怎能谈道呢?”说毕,驾鹤隐入云霞中。此时,广成子已经给了黄帝一颗玄珠“道法自然”。

黄帝悟性极高,掌握了玄珠在人世间的一些用法“道之用”,懂得治理国家要合乎自然规律,顺应民心。于是,他推算历法,创医学、天文,兴文字,制乐器、陶器、刀箭,造宫室、祀庙、舟船;推广五谷播种、果蔬种植、禽兽饲养……以德治国,最后垂衣而治。

黄帝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黄帝在昆仑山有一座壮丽的行宫,四周围着白玉栏杆。行宫里种着珍奇的植物,如高达四丈的大稻子、琅玕树、不死树等,也有凤凰、鸾鸟等神禽,还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一副仙家气派。那里还有“稍割牛”、“视肉”、“无损兽”等动物,只要割下一块肉,很快又会再长出来,食之不尽。生活在这里的人,虽然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但生命还是有限的,还要六道轮回。

一次,黄帝登临昆仑仙山,在行宫游赏时想起广成子,向往那长生不老之道,也就是想得到“道之本”,即了解玄珠的真面目。他这念头一出,玄珠就“丢失”了。他只有忘掉“道之用”,才能找到“道之本”。

明代浙派画家石芮作《轩辕问道图》卷,描绘黄帝在崆峒山问道广成子。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那时间来说,人们知道日落日出、春夏秋冬是时间在起作用;植物的生长、人体的衰老、物品的陈旧、社会的兴衰等等是时间的造化;物体运行的速度、食物的保质期等等,我们人类空间的一切都与时间有关。可是,谁见过“时间”长啥样?真正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了解仅限于“时间之用”。

正如《庄子》中的寓言所说的,黄帝发现玄珠丢了,派才智超群的“智”,视力极好的“离朱”,闻声辩言的“吃诟”去寻找“道”(玄珠),都找不到。那当然找不到“道”啦!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活在世上,都在追求五官和心意的满足与刺激。用充满人欲的眼睛、耳朵、思想意识,怎么能见到“道之本”呢?过去有一些道士,修炼时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耳朵搞聋,他就是不想让世俗的东西通过五官来污染纯净的内心,影响修炼。

明代书画家戴进〈洞天问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公有领域)

黄帝在100岁时,第二次向广成子问道。他独自一人爬崆峒山,鞋磨穿了、脚磨破了,寸步难行时、以膝代步;爬上山时,膝破血流。黄帝拜见广成子,请教长生之道。广成子缓缓答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黄帝听了,字字入心,顿觉豁然开朗,明白了如何找到玄珠(如何修道)。

黄帝下山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渐渐做到像《庄子》寓言中的象罔那样,对世俗中的一切“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一百二十岁时,黄帝终于得道,乘龙升天。@*#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吕蒙出生寒门,目不识丁,后来却成为东吴四大都督之一,最后兵不血刃智取荆州,活捉关羽,名震天下。他的画像被放入祭祀姜子牙及历代名将的武庙。
  • 说到“坐井观天”,人们便会想到庄子寓言中那只坐在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之浩瀚、天地之高远,却沾沾自喜。现在多用来讽刺目光狭隘、自以为是的人。其实坐井观天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古人观测天文的故事。
  • 把粗粗的铁杵磨成一根针,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傻事!大家都知道铁杵比针值钱,一个铁杵能换回许多根针,为啥还要几十年的光景去磨铁杵呢?其实李白和真武大帝看到磨针的老婆婆,她们不是人,是神!她们只不过用磨针这种方式,点悟一下修炼中的人。
  • 说到“孺子可教”的典故,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年轻人在桥上给老人穿鞋的画面。大家有没有想过,桥上人来人往,为什么老翁单独叫张良去捡鞋呢?为什么他给老人穿上鞋后,老人二话不说就离去,过一段时间再回头过来说张良“孺子可教也”?为什么老人不当时给他兵书,三次让他“五日后再来”呢?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这段故事环环相扣讲述了老翁如何考察张良的品行、资质和悟性,最终选定张良做徒弟的过程。
  • 许由拒受天下,颖水洗耳,流芳百世。尧帝封他“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庄子把他描述为神人;《前汉书》列他为仁人;后世视他为隐士鼻祖。也有不少人,认为许由是小隐之人,洗耳之举乃装逼侨情;“诗佛”王维认为他“病物者自我”,还不够格做一个旷达的人。那么许由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什么样的牛犊不怕虎?一类是没见过老虎、没被老虎咬过的牛犊;另一类是名不经传、还没展现强大实力的、没被老虎重视的“牛犊”。面对老虎,两类牛犊,两种命运。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