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成语数来宝】

欧阳修怎样让自己一日千里?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124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龟兔赛跑”的故事很多人熟悉。中国战国时代,荀子勉励人勤学,就阐述了这样的道理。

良马一日千里  驽马十驾

《庄子.秋水》说良马特长在奔驰,一天千里,“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一日千里”的词语本源就来自这里。骐骥、骅骝[1]都是骏马、良马,常常用来比喻才华出众的人。

《荀子.劝学》说: “驽马十驾”勉励人勤能补拙,天天勤奋不舍,也能达到目标,“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舍)。”

驽马是跑不快的马,一般称为劣马。马拉车一天叫做一驾,十驾就是拉十天的路程。良马一天能跑千里,驽马虽然跑不快,积十天的努力也能跑千里。荀子并不着重在速度上争强,也不以竞争为尚,而是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努力不舍,朝着目标坚定前进。在学习上,在人生的旅程上选择好自己的目标,即使是驽马,累积十驾、百驾、千百驾的功夫,也很有机会达成目标。

欧阳修一夕十驾 一日千里

北宋的欧阳修,是一代文坛领袖,他非常好学又严谨,有着与古人并驾齐驱而绝驰的决心。欧阳修父亲早逝,小时候家中一贫如洗,母亲在地上洒石灰,折来荻草茎当笔画地写字,教欧阳修学习认字。二十岁时,他清高的声誉已经远传,一生文章名冠天下,也是金石文的名家、历史学家。

要论起欧阳修的资质当非良马莫属,然而,在他学作文章的过程中,曾经展现过驽马一夕十驾的勤奋,达到一日千里的功夫,进步神速让人刮目相看。他是怎么学习的呢?《湘山野录》记载了这件事情。

那是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发生在洛阳的一段往事。当时洛阳的长官是钱惟演(字希圣,公元977年-1034年),那时驿站馆舍常常不够用,于是他就新盖了一座驿馆──临辕。临辕落成时,他找了当时的俊彦──谢希深、尹师鲁和欧阳修三人,为驿馆写文志庆。

他们三人都是一晚就各自写出文章来了,彼此心中有着较量的意味,就拿出文章来比一比。谢希深的文章仅有五百字,欧阳修的有五百多字,另一位尹师鲁只用了三百八十多字就写成了临辕记,语言洗练又面面俱到,叙事完备,重典故、文章构成有法有则。谢希深和欧阳修两人看了之后,都想把自己的文章藏起来,心里觉得献丑了。

然而,欧阳修并没有因此气馁,也没有放弃精进。他独自一人载着酒去请教尹师鲁,一整个晚上请益他怎么把文章作好。

尹师鲁不藏私,很热心也很客气地告诉他:“你的文章格调高,然而,就是在篇章格局气势上稍微弱了些,在文字精炼还有点不足。”

欧阳修听到了他的指点,心情振奋,谨记要点,立马另作了一文。这一次写出来的比尹师鲁那篇文章少用了二十个字,字字珠玑,要再增减任一字都难,展现出精纯粹炼的光彩。

事后,尹师鲁告诉人家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真是一日千里啊!”从欧阳修的学习故事来看,一夜十驾超前的努力,也能带来一日千里的奇变呀!

[1]:骅骝是周穆王的八匹骏马之一,其后用来泛指毛色泛红的骏马。@*#

–【成语数来宝】待续–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