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智慧与趣味

夏至节俗 别忘了吃面好养生!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2727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一年中,夏至日是一个转折点。一年中算来夏至夜最短;从阴阳演递转变的意义上讲,夏至日一过,阳消阴长、各分东西。俗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就反映了夏至过后日渐短夜渐长的自然现象。

夏至是最早成立的四个节气之一,也称“夏至节”或“夏节”,古早民俗中流传夏至吃面,这种食俗除了反映四时节气的变化,还表现了什么文化内涵呢?夏至吃面真有保卫身体健康的好处吗?

夏至尝新 谢天谢地谢祖穰灾

现代人喜欢尝新鲜、尝新食品,回顾中华民族祖先,也早有这样的习俗。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为“尝新”。《礼记.月令》记载:“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尝新前先举行奉献天地、先祖的祭祀,展现了诚敬谢天、谢恩和不忘本的精神。

《周礼.春官》记载冬天祭天、夏日祭地,同时也带有禳灾除疫、免除饥荒灾祸的祈愿:“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以禬(*去除疾病灾祸的祭祀)国之凶荒、民之札丧(*因灾祸而死)。”

夏至到了,正是小麦收获的时候,新麦登场趁鲜尝新,做成清香美味又弹牙的饼、面食,美味又营养丰富。汉代的公卿百官中的少府官属下设有“汤官”一职,供食宫廷大内饼、饵(宋代《职官分纪》记载汉官典职)。可见营养美味又令人齿颊余香的饼、汤饼在汉代已经有专人职司。当时的饼是用水调和面粉然后蒸食(西汉字典《急就章》)。汤饼,是汤煮的面食,像是汤面、汤面疙瘩等等,也有人说汤饼可能就是面条最初的叫法。

消暑辟恶

南北朝时留下的《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夏至后入伏吃汤饼的民俗,“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夏至后就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尤其是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入伏,蒸溽燠热,当时人在溽热中“辟恶”的方法之一是吃汤饼。

三国时人夏天吃汤饼、请人吃汤饼,曾经留下这样的趣闻。说魏文帝看何晏(曹操女婿)“美姿仪而绝白”,怀疑他脸上擦了粉,就在夏天赐他吃汤饼。何晏吃着吃着热出一身汗来,用朱衣拭汗,面色白白皙皙透亮依旧。汤饼带出了淋漓汗水,也验证了何晏的“绝白”本色。[1]

再说到夏至面的保健好处。燠热的天气容易让人胃口不振,导致周身疲惫,热使人酷爱冰品却让身体的火气更旺、新陈代谢低下。从阴阳消长的角度来看,夏至阴伏在内,外热内寒,容易吐泻。此时吃新鲜的热面,吃后出一身汗,带出体内囤积的垃圾,带出湿气,新面营养丰富,即时补充身体的热能和精力。看来古人早懂得这种营养与卫生的科学道理,风俗一言以概之就叫“辟恶”,让人容易接受、实行。今天的人,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智慧深奥,可不要以无知的“迷信”来概括它呀。

冷淘面和夏饼

枸杞猪脚面线,面可以做成“冷淘面”,猪脚的油脂高,酌量摄取。(许享富/大纪元)

虽说夏至热面好处不少,有人吃不了,就来碗不热的凉面吧。清代时北京的夏至流行吃“冷淘面”,是现代人说的凉面的一种,俗称“过水面”。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夏至大祀方泽(按:各方土地神明),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

面条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煮面时,配料加上芽菜类,和小黄瓜、红萝卜丝、香菇丝等等蔬菜类,以及蛋、肉丝、海鲜等等,让摄取到的营养素完整、充足。精瘦的猪肉丝或鸡胸肉丝,油脂比较少,是低热量的选择。

除了夏至面,也有吃夏至饼的习俗。

淸人翁瑞恩《双调望江南 夏饼》的题注记载:“湖俗夏至日摘鲜麦芽制饼,以馈亲友”,这首词就表现了江南吃夏至饼的风情,美味的、如兰幽香的夏饼让人增进食欲;一面吃面食一面赏莲花、赏月成了夏日风物诗:

春光暮,夏至一阴旋。麦陇风来香细细,炊烟何处识红莲。仔细与君看。

玲珑式,月影恰团圆。纤手搓来形似玉,银刀擘处气如兰。珍重劝加餐。

夏至从古来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俗,反映了炎暑防暑、避暑以及利用物产的智慧。先人的民俗展现了顺应节气过好日子的生活乐趣与智慧。

注[1]《太平御览·夏上》《语林》:“何平叔美姿仪而绝白,魏文帝疑傅以粉,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

-【华夏智慧与趣味】系列文章待续-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人很早就有夏至节俗,夏至的至有三义,夏至这节气在中国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经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写夏天的气候与景象演变。夏至,今日一阴生。天地运行带来了季节的循环变化,夏至天地阳消阴长步入转折起点。 夏至,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表现在节俗生活、自然和民谚中。
  • 6月21日18时07分太阳到达黄经90°进入夏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古时候又把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 夏至这天是白日最漫长,黑夜最短暂的一天。过了夏至白日就慢慢变短、黑夜就慢慢变长了。这个时节瓜果正盛,汁多味甜。这时多吃些当季瓜果,可帮助除湿解热;再来一碗夏至面,就更完美了。
  • “七月食瓜”描绘食瓜的生活文化?“瓜田李下”是怎样的修身哲学?为何说“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从“瓜”中看中华文化。瓜瓞绵绵,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也在其中展现。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