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成语典故

九鼎是谁铸?毛遂一言九鼎建什么奇功?

作者:允嘉若
鼎是国家祥瑞之器,鼎三足两耳用来烹煮、祭祀,用来承接天赐的德泽。图为西周早期作宝鼎。(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27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言九鼎”的说法起源很早,这话很有份量,典故来自战国时代。“鼎”在中华文化中的存在则更早,古代的人把鼎作为最重要的祭祀天地的礼器之一。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在纪元前二千年的夏朝就把鼎视为祥瑞的国宝。

夏禹和九鼎

“九鼎”是传国重器,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就好像玉玺代表君王一般。最早的时候,是谁造了“九鼎”来象征主权呢?

《史记》中记载,夏禹[1]之朝,当时九州的长官--州牧贡金,禹就用这些金属铸造了九鼎。为何造九个鼎呢?因为当时天下分为九州,所以铸造了九鼎,象征掌握了九州的主权。“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九州。”

禹贡九州图
禹贡九州图。(公有领域)

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 ”这里讲了鼎的形状、作用和起源。三足两耳的鼎是烹煮的宝鼎,除此之外,鼎可用来“协承天休”,也就是说鼎是祥瑞之器,能够代表国家承接天赐的德泽,山林川泽中的精怪都要避开祥瑞的鼎。

为何在荆山之下铸鼎?可能和他的先祖黄帝铸鼎相承传。仙书记载黄帝在荆山之下铸鼎[2] ,所以说中华文化真是渊源流长。

九鼎铸造出来之后,被夏、商、周三代慎重保存,作为传国宝器。《史记.封禅书》说,九鼎被用来烹饪祭祀上帝、鬼神,遭逢圣人国家则兴旺,由此也可见九鼎的祥瑞之性。

后来周朝德衰,九鼎沉没于泗水彭城之下,沦没不得见。(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图为清代《彩绘帝鉴图说》之夏禹“下车泣罪”。(公有领域)

毛遂和一言九鼎

后代用“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是从何而来呢?这话源自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对毛遂的赞扬,和毛遂自荐关连到同一件事。

平原君为赵国的贵族,在赵恵文王及孝成王两代,三度为宰相,封地在东武城。他是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公子”之一,门下贤士宾客有数千人之多。

有一年,秦国的军队将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告急,就派出平原君去游说楚国和赵国合纵以保赵。平原君预定从门下宾客中找出二十个贤士说客一同前往楚国,仅找到了十九人。这时毛遂向平原君自荐,让他随同前往。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了,平原君并不认识他,对他毫无信心。毛遂说服了平原君,让他加入游说行列一同前往楚国。在楚王宫中,从早讲到午,平原君无法说服楚王定下合纵(也作合从)之约,出兵解赵国之围,这时毛遂挺身而出,三言两语就让楚王同意合纵之约,并且歃血为盟。

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见《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总而言之,就说毛遂一言,使得赵国为天下所重(重于九鼎、大吕);毛遂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人的军队(毛遂称楚国有百万之师)。

在战国时代,周天子还保有夏禹所铸的九鼎和大吕(周庙大钟)这二种极贵重的国家宝器,平原君以九鼎和大吕作比喻,来称赞毛遂一言两语起的大作用,也凸显了其言词对保国救国起了大作用。后来人就用“一言九鼎”来比喻一句话的分量有如九鼎那么重,能起到极大的作用。

商后期 析子孙父乙扁足鼎,青铜食器。(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毛遂说服楚王定下的合纵之盟是否真发挥了效用呢?平原君回国后,楚国的救兵未至,邯郸受困情况危急。平原君听了邯郸驿站吏员李同的建言,用家产得敢死队三千勇士,一同抵抗秦军,秦军因而退后三十里。这时楚国、魏国的救兵刚好来到,秦兵因而罢战,邯郸城在风雨飘摇中终于挺过了一关。

参注:

[1] 夏禹是黄帝轩辕氏后代,生于纪元前 2123-2025年,黄帝之玄孙、颛顼之孙,姒姓,名文命,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定都于安邑,在位八年而卒,后世尊称禹王。尧之时被封为夏伯;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之称。

[2] 《列仙传.黄帝》:“仙书云:黄帝采(*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 《史记.封禅书》有同样的记载。@#

责任编辑:王愉悦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