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对于人来讲,有无穷的奥秘。不同的天时有不同的物质出现,孕育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对福建的岩茶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福建省武夷山的岩茶分为春秋两季,春茶与秋茶目前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制茶人却能喝出春茶与秋茶的区别,因为它们的气息不一样。也就是说,同一棵茶树在不同的季节吸收了不同的天地精华(物质),造成了新茶的气息不同。这个不同的气息是自然界赋予的,或者说是上天造就的。
古人早就总结出了利用术数结合天时来吸收天地精华(物质)的方法,因此术数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一门功课,《周礼.地官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即“术数”。有点类似于,同一种型号的手机插入不同通讯公司的手机卡,能够接收不同通讯公司的信号。而机器的基础语言也是“0”和“1”这两个数字状态。这只是举例说明一个意思,不能把现代科学中的数字与传统术数混为一谈。
北宋的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元日》[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屠苏”是一种酒,在正月初一喝这种酒的习俗宋代之前就有了[2]。笔者要说的是,如何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让春天的气息(天地间的精华物质)进入屠苏酒中呢?据笔者考证发现,古人在制作屠苏酒的工艺中运用了术数的方法;也就是先将蒸过的小麦及酒曲共三十两倒入酒瓮中,加清水至八十两(五斤;古代一斤为十六两),酒瓮为特制的酿酒容器,有内刻度标识,加水到某一标识即为八十两。这一过程在腊月十五日这一天做好,让屠苏酒有十五天的发酵时间。
这个术数运用的事例,基数用了“两”,三十两、八十两。还有“十五天”;这三组数字它们都是五的倍数,就保证了这种酒制作出来只会出甜香味[3]。另外,“三”是木的生数;“八”是木的成数,它们都对应了春天,这两个数字是屠苏酒吸收春天气息的关键数。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

《黄帝内经.素问》:“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两篇经文中的“臭”是“嗅”的通假字,“膻”与“臊”是同一种气味,表述文字不同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基数单位用“两”?吸收春天的气息,我们用三斤的小麦和酒曲,加清水至八斤不行吗?不行,因为三斤及八斤都不是“五”的倍数,这样制作出来的酒虽然能够吸收春天的气息,但酒是酸的,不能喝。
这种屠苏酒一般人适量地喝一点可以起到养肝明目的作用,但一过量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造成伤害。
唐朝的诗人韩翃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说的是寒食节那天傍晚时分,唐朝皇宫内钻木取“新火”;并用蜡烛向百官家中颁发“新火”的事情[4]。或许有读者会提问,钻木取火方法很简单,在古代更是很普遍的事情,为什么要皇宫中颁发的新火呢?这是因为,皇宫中颁发的新火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火。
皇宫中取火之前要举行一个祭祀仪式,一般由东宫太子主祭,向南方天帝炎帝祈求天火。取火用的火板(亦称“承板”)、木钻条均用榆木(或柳木)。火板长为十四寸(古代称二七之数),宽四寸(古代称二二之数),厚度约八分。木钻条长度也是十四寸,圆柱形,圆周长约四寸;一头削尖,钻木取火用。火板在四寸靠边处打一个孔,钻木取火用。颁新火用的蜡烛为圆柱形,长度取七寸;直径取二寸。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所说的数字均与二、七相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七”是火的成数,“二”是火的生数。请参考《礼记》及《黄帝内经》的描述: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郑玄注:“火,生数二,成数七。”

《黄帝内经.素问》:“南方赤色……其味苦,其类火……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通过上述的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只有虔诚的祭祀,才能得到上天的赐予!只有依照一定尺寸制作的工具及蜡烛才能取得并承接天火。这两个条件必不可少。
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的由来,世人只知道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其实《周礼》早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了,《周礼.秋官司寇》:“中(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木铎”是一种以木锤为舌的铜质大铃。这段话的大意是:仲春二月,禁烟火之日的前几天,由司烜氏(官名)摇响木铎,从城市到乡村,提醒民众何时要开始禁烟火并准备冷食(寒食);军旅也同样禁烟火吃冷食。
那么,为什么要在仲春二月择日禁烟火呢?真正原因是,春天在五行中属木,天地间充斥着属性为木的各种元素物质,特别是春二月开始,这些物质达到了最浓郁的程度。由于五行中木生火,这些属木的元素物质只要遇到一点火种就有可能自燃并引发火灾;因此黄历的春二月是火灾的高发期。禁烟火(最多三天)的目的就是为了断掉凡火的火种。重新取的新火是天火,它的层次比凡间充斥的属木元素物质高很多,层次低的木元素物质无法借助它自燃;这样就能减少火灾发生的几率。就好像同样是电脑,配置低的二十年前的电脑无法安装现在的一些软件并播放一些视频(这只是举例说明一个意思)。
以上是在讲传统术数与合香之前先举的几个例子,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下一篇所涉及的正题。
(未完待续)
注:[1]《全宋诗》中王安石《元日》的版本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2]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3]五数对应了甘香味。《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黄帝内经.素问》:“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数五,其臭香。”
[4]在唐朝及宋朝,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持续两天或三天,也就是如果黄历的二月二十是清明节,那么寒食节有可能是二月十七日下午开始禁火,一直到二月十九日,约三天时间。而唐朝宫中向百官颁发新火,都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也就是二月十九日这一天(日暮汉宫传蜡烛)。新火只颁发给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一品官员及朝廷的王公贵族。其他品秩的官员则到所属长官的家中去取新火。京畿的普通百姓一般都是清明节的清晨才能取得新火。全国其它地方钻木取新火也是在清明节的清晨。所以杜甫的诗《清明》云:“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不在长安城。@*#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