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清明节日与春天共享青春的节俗

作者:荏淑一
font print 人气: 860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万物清洁、明净是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又是民俗节日,古来节俗非常多。除了祭祖扫墓这种习俗,古来的清明节,也是洋溢着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游的时节。你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节时,如何享受清洁、明净的时空,舒放、伸展身心,畅快、尽兴度春光?回一回首,看一看清明节充满活力的节俗体育活动。

春游踏青

唐代时,在寒食、清明、上巳的好春时节踏青成风尚,“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唐·唐彦谦《上巳》。按:“火雨”指举新火的清明节下的雨。)北宋大臣欧阳修说“踏青寒食追游骑”,蔡襄说“节候近清明,游人已踏青”,寒食连清明时节,正是踏青时节。

北宋时,扫墓兼春游聚宴,郊野一反常日,热闹如市场。宋代时的清明节一连三天扫墓兼踏青游赏、聚宴、游耍。[1] 南宋诗人洪咨夔的清明即事诗句“草草携家去踏青,旧阡新冢纸钱轻”,也记录了节俗即景。

宋代以下的各代也一样有清明节踏青的习俗。从诗人写清明节的作品中可以回顾当时的一些情景:“柳色满河堤,春沙不作泥。家家踏青去,处处聴莺啼。”(元代吴当);“处处踏青寒食雨,家家送纸北邙坟。”(明代区越);“佳节又清明,风日初晴。桃花露重柳烟轻。听唤踏青时候也。”(清代杨逢春)。清明节天清地明,万物洁净,离离墓草也回春,送纸祭坟,此时又是踏春的时光。

荡秋千

春天是舒展身心的好季节,古人爱在清明节从事体育活动,荡秋千(秋千)就是其中一项,这种游戏传说起源于北方民族,在春秋时代传入中原。[2] 到了汉代以后,秋千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盛行的民俗活动,尤其在女孩儿、仕女间广为流行。最早的秋千只是一条绳索,后来才有了悬木、踏板。从此以后一直到清代,在清明节荡秋千都非常盛行。

《开元天宝遗事‧卷三》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寒食节一到,宫中竞竖秋千,让宫嫔玩乐戏笑,唐玄宗呼为“半仙之戏”,因此民间也以此称呼秋千。元代习俗中最重视清明寒食,宫庭到了此节日最为富丽。上自宫中内苑,下至民间士庶,都立起彩色绳索的秋千架,尽日嬉戏玩乐。荡秋千还有考究的绣金衣装,衣带上结香囊。(《析津志辑佚》)

唐代杜甫的《清明》诗,写“万里秋千习俗同”;宋代韩琦诗中有“三月秋千节”的说法;明代范景文写“绿柳阴中秋千影,游人知道是清明”;清代《乾隆帝御题诗》“清明时节杏花天,……翠翘红袖蹴秋千”,都是描写在寒食、清明节的荡秋千民俗风景。

蹴鞠

蹴鞠也作蹴踘、踢鞠、踢球或踢圆。“蹴踘渐知寒食近”(宋·梅尧臣《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蹴鞠与秋千都是寒食、清明时节民间盛行的活动。秋千多盛于女孩间,蹴鞠多为男子的游戏,唐代诗人曹松就这么说:“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踘儿。”

画中为宋太祖与宋太宗、赵普以及大臣内侍玩蹴鞠的场面。清《蹴鞠图》。(公共领域)

“鞠”是内里填实的皮球。蹴鞠是踢球游戏,起源久远,类似今天的踢足球。宋《事物纪原》的记载,它起源于黄帝时代或是战国时代,本是一种练武的兵势游戏。战国时代富实的临淄城民普遍玩一种类似的踏踘游戏;汉代民间已经颇流行蹴鞠。[3]蹴鞠在唐代已经鼎盛,王维诗《寒食城东即事》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秋千)竞出垂杨里。”寒食清明时,城乡间满满都是蹴踘和秋千竞荡出的活力。

拔河

相传拔河的风俗也是起于春秋时代,在隋、唐时代很流行。拔河,古人叫“牵钩”,是很激烈体能的活动,起源于楚国的教战训练。有传说以“拔河”祈丰穰,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的提倡。

拔河怎样祈求五谷丰登?《隋书.地理志下》记载南郡、襄阳两郡拔河对抗的场面,发动时一旁有人敲动鼓节、观看的群众大声唱歌谣,两方热烈的喧呼可以撼地,宛然是一场祈丰年的祭典。[4]

唐朝宫中风行一时的清明活动有拔河这一项。唐中宗时曾在清明节亲驾御宫梨园的球场,下令侍臣拔河为戏;唐玄宗时,好几次行令举行拔河赛,规模盛大,参加者达一千多人,喧呼动地。

北宋王谠《唐语林》描述“拔河”[5]是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拔河的人胸前。拔河分两组(两棚),分向两边拉。大绳中点以立大旗为界,众人齐拉时,震声叫噪,两边相互牵引,观者莫不震骇。唐代的进士薛胜作了《拔河赋》,当时人争相传看,显见拔河在当时成了风行的体育游戏。

放风筝

暮春三月扫墓,天地清明春风柔和,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也称纸鸢、纸鹞,清明扫墓“断鹞放灾”兴盛于清代时。扫墓的男女老少,各自携带着风筝和轴线盒出城,待祭扫一完,就于坟前施放纸鹞比赛。

当时有俗谚说:“清明断鹞放灾”。“断鹞”谐音“断药”,人们将要禳除的疾病、灾祸写在风筝上头,然后将风筝放上天际,等到风筝随风高飞、远飞后,就剪断丝线,意为让灾病随着纸鹞在风中消逝以禳灾祈福。“纸鸢”又谐音“子燕”,和宋人造“子推燕”插门楣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人在寒食前一日就用面和枣作成飞燕,并以柳条串起来,插于门楣,叫做“子推燕”,纪念晋文公的贤臣——忠肝义胆的介子推。那时成年的男女在寒食日就将“子推燕”插在头上,赋予青春长驻的心愿。(《东京梦华录》)。

子推已经远扬而去,放“纸鸢”,似曾相识燕归来!念我清明节俗,与青春为伴,乐在清明!

清明扫墓“断鹞放灾”兴盛于清代。图是可爱的鹦鹉风筝。(许享富/大纪元)

-参注-

[1]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盛况,清明节开始连三日城市人家皆出城上坟。往往就芳树下、林园里、亭台中聚宴,摆上各种杯盘,备了炊饼配上鸡鸭鱼肉、各种点心和名花、异果。载歌载舞也常见,还有戏班扮戏的,四野活力肆放,到了暮色四合才踏上归途。南宋也是继承了这种风俗。风土志《乾淳岁时记》和《武林旧事》都有记载:“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歌舞中”。

[2] 从《艺文类聚》集录《古今艺术图》可以看到这一段记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原名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

[3] 蹴踘(鞠)上古就流行。《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又见《西京杂记》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鬭鸡蹴踘,以此为懽,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4]《隋书.地理志下》:“二郡(南郡、襄阳)又有牵钩之戏,……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震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按:“厌胜”意即“厌而胜之”,厌胜物或称避邪物、幸运物) 用致丰穰”。

[5] 见《唐语林》描述当时拔河规模盛大“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

[6]《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宝贵的好时节。现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联想到扫墓的民俗,其实,从古到近代,清明节联系着寒食节和上巳,民俗活动多彩多姿,五花八门。可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时节从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动吗?一起来探一探清明丰富的内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周期的起点。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转变为春暖花开,一片五彩缤纷的盛景,迎来一年中难得好时节--春分,也迎来养生、开运的契机。本文要与你分享:“春分”的要义是什么?在春分如何养生,如何开运?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冬眠的昆虫,草木也竞相舒展。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韩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间让人间长了精神,让风儿捎来春气。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时间在22点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这一节气到来,都是令人心身振奋欢畅的一刻。一年之计在于春!怎样利用立春阳气生发的时机,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头呢?从代代相传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腊月里虔诚祭灶神。图为 清代周鲲绘高宗御题范成大祭灶词 轴局部。(公有领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历史时间长河中曾经发生过改变。这要从祭灶的历史说起,先看一下祭灶的历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风俗有过怎样的变迁?哪一种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传递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节气的气候与物候特征有哪些呢?小寒补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来探一探,提供我们,岁末补冬的精神与物质之宝。
  • 古人对冬至这个日子非常重视,不仅因为冬至是节气,是节日,更因为冬至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关。天道所示,人间所依,天人合一让人生顺遂,所以冬至这一天的意义就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来。北宋的易学大师邵雍有两首《冬至吟》律诗,探涉深奥隐妙的大道之理,让人玩味沉吟,给人生命启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个大日子,无论是在节气上,或是在民俗节庆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里,古人也教导人怎样过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灾殃。可知道哪些事适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来参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