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杞人忧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俞元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四月的一天夜晚,夜空中下起了流星雨,砸到了杞国一带;陨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被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DANIEL REINHARDT/AFP/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气: 410
【字号】    
   标签: tags: ,

《列子.天瑞》中有一篇寓言故事,说古代有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杞人因忧天而被贻笑千古,人们认为他的忧虑是毫无根据和不必要的。子非杞人,焉知杞人之忧?你知道他有过什么样的可怕经历吗?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由华夏族建立,国祚延绵一千多年;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杞国最初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新泰一带。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四月的一天夜晚,夜空中下起了流星雨,砸到了杞国一带;陨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被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在今天河南杞县广为流传的几个传说中,均提到了杞国下过陨石雨,大地被砸出许多大坑。随后又发生了地震……距山东新泰市区15公里的高西村,当年杞国与鲁国的南部交界地带,村外一座土山顶上有一巨型水坑,专家考证认为是陨石爆炸造成的。 在水坑周围几公里范围内,村民们曾经捡到很多带颜色、半透明的石头,与地质学中记载的“玻璃陨石”碎片极为相似。

可以想像,当时的杞国人看到燃烧的巨石从天而降,认为天塌下来了。加之,杞国国君姒姓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杞国人一定听说过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中的天塌天漏,加上亲身经历的陨石雨,更加深了杞人对“天塌”的恐惧。而且,杞国作为一个小国,经常受到周边国家的侵扰、攻打,多次迁徙,过着不稳定的生活。所以,杞人比其它国家的人更具有忧患意识;杞人忧天,也体现了杞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忧患意识,看起来太平,其实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一个人,如果忘记了忧患,志得意满,经常嘲笑别人,他离败亡也不远了!@*#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精于阴谋阳谋的毛泽东骂他“蠢猪似的仁义”,在大陆教科书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儒却盛赞宋襄公,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 叶公本名沈诸梁,楚国王室后代,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他组织叶邑百姓兴修了东、西两陂大型水利工程,东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图画在自家墙壁上(因为竹简不适合画图)、梁柱上、衣服上,在每个水渠的出水口都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 《列子‧汤问》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他率儿孙三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一年往返一次。邻居有个七八岁的孤儿,蹦蹦跳跳跑来相助。河边有智叟嘲笑说,愚公剩余的岁月连草都动不了,如何挖动山?愚公说:“我们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怎么挖不平山呢?”智叟无语。山神听了,赶紧向天帝报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诚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句话在中国流传已久,现在人们都理解成:别人瞪我一眼,我也瞪他一眼;别人用牙齿咬我,我也咬他。其实,这句话来源于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意义完全相反,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击落别人的牙齿,他的牙齿也要被打掉;如果一个人挖了别人的眼睛,他的眼睛也要被挖出来。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