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阁雅趣系列(8)

【闺阁雅趣】动静总相宜 淑女运动花样多

作者:兰音
《仕女清娱图》册之“投壶”,清喻兰绘。(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6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贞静温婉的淑女,也许她的另一面就是天真活泼、生气勃勃。她既能端坐在繍房中专注女红,也能在庭园甚至公共场所嬉戏竞技。并不是只有今天的女孩子才热衷健身,古代女子也有许多唯美又富有活力的体育活动呢。

在传世名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代淑女动感的身影。比如唐代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穿着襦裙披帛的女子,骑上了骏马浩浩荡荡地出行。在实际生活中,淑女们的活动更为丰富,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女子的运动项目吧。

绿杨高映画秋千

 

《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清陈枚绘。(公有领域)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有小令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描写的是自己在庭院中荡秋千的场景,纤瘦的花枝尚挂着露珠,少女的香汗也浸透了单薄的罗衣。秋千大概是古代女子最喜爱的活动了,它简单易学,而且在荡起来时,女子体轻似燕升于空中,宽大的衣袖、裙裾随之飘摇轻举,直如仙娥御风临凡,多么空灵脱俗的画面!

秋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古今艺术图》[1]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趫者。”由于那时的秋千,用结实的兽皮做绳索,下拴着踏板悬挂在木架下,供人锻炼、游戏,所以“秋千”二字都是“革”字旁。

后来,秋千逐渐成为女子专属的活动,《古今艺术图》又载:“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这里的秋千,已经和现在的秋千形制很接近了。

而引领秋千风尚的,或许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汉武帝后庭秋千赋》说:“况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汉武帝在后宫祈求千秋之寿,宫人们便以荡秋千为游艺活动。赋作者还用文采华茂的笔触,记录下荡秋千的姿态和窍门:“径如风,捷如电”“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随着秋千的一上一下,女子如风和电一样敏捷,身体刚像龙一样伸展,马上又像尺蠖虫一样蜷曲,这样才能将秋千荡得又高又快。

汉代以后,荡秋千逐渐成了节庆的风俗活动。《开元天宝遗事》载,寒食节那天,宫中立起一架架秋千,皇帝让妃嫔们以荡秋千为乐,还把它戏称做“半仙戏”。既是架秋千,自然也有拆秋千一说,一般节日过后秋千就要拆除,因而在诗词中借此表达青春易逝、欢乐难再之意。

到了元朝,秋千成了自宫庭到百姓,家家户户女子都喜爱的游戏。《析津志辑佚》载:“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红女之事殆庶几焉。”女子们每天都想着荡秋千,就像贪玩的孩童一样,难怪像女红这样的分内事都要荒废了,可想荡秋千受欢迎的程度。

蹴鞠场边万人看

 

《仕女图》局部,表现女子蹴鞠场景,明杜堇绘。(公有领域)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相传由黄帝发明,起初用于军事训练。到了战国时期,蹴鞠就成了民间盛行的活动了。《战国策》中记载齐国的市民生活,就包括演奏乐器、斗鸡、赛狗、下棋和踢球等娱乐方式。那么女子加入蹴鞠活动,大约在汉代就兴起了。

现存的汉画像石中,有许多绘有“女子蹴鞠”的题材。女孩子的蹴鞠更像是舞蹈,她们往往梳高髻、舒长袖,伴着丝竹管弦之声翩翩起舞。那时的女子蹴鞠,不是为了竞技,而是重在把球踢得高或者能够玩出花样,所以她们在游戏时,也会吸引很多人驻足观赏呢!

唐朝开阔鼎盛的气象,似乎将女子蹴鞠推向一个高峰。《内人蹋球赋》中就描绘了女子踢球的场景:“扬袂叠足,徘徊踯躅”“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可谓技巧之高超,在当时还出现“华庭纵赏,万人瞻仰”的盛况。

在平地上用脚踢球叫“蹴鞠”,如果骑在马上挥杆击球,那就叫“马球”了。古代女子会骑马,所以打马球也不在话下,而且,球技精湛的女子还能做教练呢!五代十国时期有位绝世佳人,世称“花蕊夫人”,她不仅是位马球爱好者,还喜欢训练宫女打球。有诗为证:“自教宫女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朋知是宫家队,遍遍长赢第一球。”

到宋代,女子打马球更加兴盛,那纵横驰骋的气势、衣影纷飞的明艳,天子见了也忍不住为她们击节赞赏。多才多艺的宋徽宗在欣赏了女子马球后,曾作诗曰:“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惟喜先赢第一筹。”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女子的活力与娇俏,令人神往。

一舞剑器动四方

 

《画丽珠萃秀》册之“公孙大娘”,清赫达资绘,梁诗正题。(公有领域)

 

舞刀弄剑者,要么是军营战场上的将军猛士,要么就是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侠客。但是在古时候,女子不仅会舞剑,而且凭借出神入化的剑术留名青史,成为后人仰慕的奇女子。剑起源于商代,号称“短兵之祖”,春秋后期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剑术,一位精通剑术、武功高强的越国女子,成了史书中第一位女剑术家。

那是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厉兵秣马,决意复国。《吴越春秋》载,谋臣范蠡推荐了以剑术闻名的越女。越女在见勾践之前,遇到一件奇事,一个白猿化身的老者,要和她比试剑法。老者以枯竹枝作剑,折下了末端,越女用其末端为兵器。老者举竹枝发起进攻,越女在三招过后发起反攻,老者不敌现原形逃遁。

勾践见了越女,请教她习剑的道术。越女自言,她的剑法本是天成,又阐述剑法中动静、虚实、内外、呼吸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当就可以出现以一当百的效果。勾践闻言大喜,立刻选派军队中的武功高强者向她学艺,时人都以“越女剑法”为尊。

像这样的武学高手自然是千年不遇的,到了后来,女子的剑术也出现了以观赏性为主的艺术,也就是“剑舞”。虽然是从武到舞的演变,历史上仍然出现了名动天下的女子,那就是唐朝的公孙大娘。公孙氏每次登台献艺,都能带来观者如山的轰动效应。

她的舞艺,人称“雄妙”,被推为盛唐第一。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她的忠实粉丝。而她的舞蹈,也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传说,吴道子观她一舞,顿悟用笔之道;张旭观她一舞,从此书法大进。

大诗人杜甫年幼时,曾睹公孙大娘的舞蹈,年老时又见公孙氏传人舞剑,遂赋诗纪念,形象再现了她们舞剑的身姿:“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当她们起舞时,剑光璀璨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似天神御龙飞翔;出剑则势如雷霆万钧,收剑则凝如江海清光。果然是英姿飒爽,俊美无双的侠女风范。

会挽雕弓如满月

 

《端阳故事图》册之“射粉团”局部,清徐扬绘。(公有领域)

弓箭历史悠久,在古时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战场上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也是一国礼仪的象征,它以“射礼”为名,成为古代君子必须掌握的“六礼”之一。女子在箭术方面,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

北魏时地方豪杰李波的小妹,是一位善骑射的女英雄,民间有歌谣赞颂她,撩起衣裙跨上马背,就像风卷草蓬一样迅猛;她还能左右开弓,箭法卓越,每箭射出都能一箭双雕。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李小妹的英姿,但是唐代的一座画彩女射俑,定格了女子射箭的宝贵瞬间。这位女俑梳着“丫”形发髻,着修身衣袍,头向右偏,右臂弯曲,左臂斜上伸展,做出射箭的样子。

唐 画彩女射俑。(公有领域)

在唐代,女子射箭流行于宫庭,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吟咏之作。杜甫《哀江头》云:“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描写的是宫女在马背上翻身仰射的高难度动作。还有王建《宫词》:“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宫女即将随天子出宫游猎,正忙着试新弓,出发前她们还像男子一样拜谢天子赐酒。

有射箭有关的还有一项礼仪活动,叫“投壶”,就是把箭向壶中投,多中者为胜。因为主人在宴请宾客时,有一个环节就是请客人射箭,但如果宾客不会射箭,需要用投壶代替,于是投壶逐渐变成宴会中的一种游戏。

而女子参与投壶游戏,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滑稽列传》中有一段乡间聚会的描述:“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当时百姓们欢聚宴饮,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做一些六博、投壶之类的游戏,场面实在是热闹非凡。南北朝时组诗《华山畿》,其中一篇写道:“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描写女子回忆在宴会中和恋人投壶的美好时光,也印证了男女杂坐争相投壶的情形。

了解了这么多运动项目,才知道原来古代女子宜静宜动,生活也是很丰富多彩的。有些活动,在今天仍然很受女孩子的欢迎呢!#

注释:
[1]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转引。@*

点阅闺阁雅趣】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时候,的确有节日被直接冠以“女儿节”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是其中一个。女子在这一天有两大重要习俗,一个是小女孩要打扮得像小仙女一样美丽,一个是已婚女子要回家省亲。正如明《宛署杂记》所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 《世说新语》在品评东晋才女谢道韫时,用了一个简洁传神的词汇——林下之风。但是仔细想来却有了疑问,什么样的风韵能以林下譬喻,为何又要用林下风形容女子才情?山林清幽,人在其中自有一番脱俗出尘之气,这倒让人想起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那么,有没有一片树林,是古代女子的专场,演绎她们的高情远致?
  •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孔子在陈绝粮的故事,其实在孔子适陈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话说孔子带着弟子们从卫国出发去陈国,在途中也遇到了一位仪态优美的采桑女。孔子见了她忍不住吟唱:“南枝窈窕北枝长。”采桑女对曰:“夫子行陈必绝粮。”
  • 大约两千年前的东汉,临朝的邓太后下了一道旨意:征召五岁以上的皇室和邓氏子女共七十余人,一律到专门开设的学馆中学习经书。而考核他们学业的监考老师,正是太后本人。这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古代女子不仅能上学,还是男女同校?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赏赐有礼—清代文献中的天子礼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因“盗”发家致富,宋国有个穷人向氏跟国氏请教秘诀,却因“盗”而遭殃入狱。他们两人的“盗”术为何有这般天壤之别呢?
  • 一个“志于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坏事。当然,他在修养仁德的过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过错误,做过错事,但他心里是明白的,是愿意改正的,最终会做一个好人的。宋儒说,“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 苏东坡(清玉 绘图/大纪元)
    从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为一谈,代代欢歌与悲语的记忆在此时空延展,生死交织的特殊时空在此时交叙。苏东坡(苏轼)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变,无如此节者”。东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节中的有哪些令他难忘的生命脚印呢?让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寻去。
  • 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在古代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也一起过,那它们的共通点和区别都有哪些呢?还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起源是什么,除了扫墓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习俗,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问题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微风和纸鸢是春日里的绝配,它有唤起人们儿时记忆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吗,风筝其实已经有二千四百年的历史了,它一开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风筝的历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