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为什么以“浇漓”形容世风

作者:杜若
“浇漓”二字,铺开细看,无论是它的意义,还是涉及到的人文典故,都还真是不少呢!(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4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古文中,常看到“人心浇漓”、“民风浇漓”、“世道浇漓”的说法。以浇漓表示世风日下,人情淡薄,民风不淳。

浇漓本是一种薄酒,为何会用来形容世风呢?先来了解“浇、漓”二字的本意吧。

据《说文解字》介绍:“浇,沃也。”从上往下浇,称为“沃”,有灌溉的意思。

《说文解字》小篆“浇”。(公有领域)

这种“浇”的灌溉,比不上大江大河的水势来得深入与猛烈,也不能灌溉很大面积的土地。即使灌溉,也只是表层淋洒而已,不能深入到更深的土壤中。随着文化的演变,“浇”带有了浅薄、轻薄的意思。《淮南子》说“浇天下之淳”,把天下淳厚的民风都变轻薄了;《汉书·循吏传》“浇淳散朴”,使淳朴的风气变得轻薄了,这二则都是用了“浇”的引申意义——浅薄、轻薄。

《啸亭杂录·德济斋夫子》:“人心为风俗之本,未有人心浇漓而风俗朴厚者。”人心是保障风俗的根本,没有听说过人心轻薄不古,而风俗还能保持质朴和淳厚。

据《说文解字》介绍:“浇,沃也。”从上往下浇,称为“沃”,有灌溉的意思。图为清 陈枚《灌溉》。(公有领域)

漓,古时写作“醨”,本义指薄酒。《楚辞·屈原·渔父》云:“众人皆醉,何不𫗦其糟而歠其醨?”众人都已经醉了,为何你不跟着一起吃些酒糟喝些薄酒呢?渔父劝屈原屈志从俗,与世浮沉。

在一些诗文中,将“浇漓”组合在一起,作为“薄酒”。唐朝诗人皮日休诗作《酒中十咏·酒泉》:“玉液是浇漓,金沙乃糟粕。”

又如《寄唁张乔喻坦之》诗句:“何当见尧日,相与啜浇漓”,什么时候能够见到尧天舜日的太平景象,届时我们再一起啜饮薄酒吧。这里的浇漓,均是“薄酒”的意思。

元人画《听琴图》局部,图中僮仆侍立,或添香、碾茶、煮酒。(公有领域)

古典小说中,“浇”还可以解读为“饮薄酒”。譬如《初刻拍案惊奇》、《水浒传》出现的“浇手”,《歧路灯》出现的“浇臀”等。浇手,即摆出酒菜佳肴,慰劳那些辛苦工作的人。浇臀,指有的人在公堂上挨了一顿板子,众人为给他压惊,特地置办酒菜,安慰他。民间方言则有“浇浇媒根”的说法,意思是婚后三天,请媒人喝酒。

除此之外,“浇漓”还用来形容文风浮艳,华而不实。《旧五代史·冯道传》记载,冯道善于作长篇吟咏,文风典雅秀丽,而涵义又契合古道。因文章“无浇醨之态”,受到世人的喜爱,争相传抄他的文章。

“浇漓”二字铺开细看,涉及到的人文典故还真不少呢!@*#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瑰宝,赋予人们许多处世的哲学与智慧。音乐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人藉由音乐,体现出人世间的优美、崇高与生命睿智,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讲究的是与“天地相通”的境界。音乐是活的,是有灵魂的。好的音乐可以规正人的道德,表现善念。而不正的靡靡之音则会让人迷失心智。
  •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帝舜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虽历经5千年沧桑,仍然闪耀着光彩。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韩愈在《马说》中叹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为伯乐不仅本身要具备才能、要有识别人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容人的肚量、不怕他人超越自己的心胸、善于识别他人的长处、更不起妒嫉之心。正是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在中国历代都有出现。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