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李花脱俗 “李下无蹊径”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681
【字号】    
   标签: tags: , , ,

从雨水到惊蛰节气,李花开,照映天地的青春。一树粉香玉润的李花姿影,投映一湾清澈流水的晓镜中,轻盈颤动三月之春的清灵。

李树白花 倒烛天夜明

李花白,桃花红,自古以来,桃李常常携手歌舞春天,夭夭桃李花,灼灼散辉光。没有了桃李,春天的色调铁定要黯淡几分。

桃李若要争春,谁家将胜出呢?有的人爱李花的幽闲,桃花的红颜要让李花的莹净三分。东风乍到,翻飞的花瓣儿有如风中回雪,静静谛听,似有清歌幽韵与李花共舞。

二月末三月初,枝条上盛绽的李花翻空涌动波涛,花涛一波波遮没天边水际。唐朝韩愈是爱煞李花的人,懂得夜赏李花品味夜之花季的浪漫。白莹莹的李花像是烛光点亮了夜色,“白花倒烛天夜明”[1]。

五果之一 李子助心

李的种类有十余种,白色花朵素雅莹润,小而蘩茂。常见的郁李别名又叫常棣(音同“地”,即棠棣、唐棣),古人以“常棣”代称兄弟。

《素问》中,将李、杏、桃、栗、枣五种果实称为“五果”。五果具有食疗的功效,可以帮助五脏,《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五果可以帮助身体五脏功能的运化。李子味酸,对应的是心脏。《黄帝素问直解》说,“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中华古人知道善用李子,也有好药效。李时珍说李子的仁有助于降气、通畅小便︰“郁李仁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三国时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另一种生在川谷的鼠李(*就是山李子,一名爵李),主治寒热瘰痨疮(*瘰音“裸”,即瘰疬病,颈项间的淋巴结核症;痨是结核菌所引起的传染病) 。

《滇南本草》说:“李子,味甘、酸,治风湿、气滞血凝。叶治金疮,水肿。不可多食,伤损脾胃。”李子的酸容易伤损脾胃,所以食用李子一定要节制。

谚语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的花朵美艳古来就享有盛名,《诗经》民歌中,有“华如桃李”[2]的诗句。桃李不仅花美,果实也美,引得人们纷纷去摘取,摘取果实的人多了,在树下就踩出了一条蹊径来。于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成了广为流传的谚语。这句谚语比喻一种美德的感召力量,真诚笃实的为人,自然感召了人心。

大唐是李氏奠定的基业,唐太宗李世民《赋得李》的诗中就引用了李下成蹊的典故:“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北斗玉衡星照耀华丽的林园,李树下成蹊径,展现真诚笃实的美德感召了人心,人们如莺、如蝶纷纷聚集到李树上来。[3]

李广获誉于士大夫和世俗之人

《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谚语,赞美汉代“飞将军”李广感召人心。[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大儒王夫之也说李广:“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不论士大夫或是一般人都受他感动。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是个神射手。他非常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当官廉洁,一得赏赐就与部下共享,四十余年间虽然一直享有二千石的食禄,家中毫无余财留下来。

李广的一生出战沙场,有胜有败,后人对他也有不同的评价。因为李广治兵不用法,使人人自便,虽然得部下的心,乐于为他效命,却埋下吃败仗遭凶险的祸因。和他同时的另一名将程不识带兵的方法重法纪,和李广恰恰相反。司马光认为治兵之事效法程不识的作法,即使无功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学李广的作法则难免覆亡。[5]遗憾的是,这也是李广一生出战沙场最后结局的缩影。

“李下无蹊径”

唐代时,因为李树与李姓同字,唐人借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谚语加以反用,成了“李下无蹊径”来称颂吏部侍郎李乂为人正直,秉公选举人才,使得无人敢走私门。

李乂(音同“义”),字尚真,赵州房子人,小时候就失父,为人贞孝、谨严,才智特出,异于常人,十二就展现辞章的专长。他沉稳正直,具有治才,长安三年,被擢拔为监察御史,劾奏无避权势。他任职吏部侍郎时,和宋璟等人同掌选举人才之事,有人来请谒关说都不得见。当时人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李下无蹊径。”[6]

李乂后来受封中山郡公,改任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首长),是皇帝身边的大臣。唐睿宗时,有显贵又得宠的大臣为人关说谋求官位,睿宗说不是我吝惜,但是李乂不准呀![7]可见李乂执法严谨正直,连皇帝都敬重。“李下无蹊径”这句唐代名谚也流传到今天。

春天时节,莹莹之李花开并蒂,展现兄弟之谊,玉树美李真诚美德感召了人心。春天的美因为李花而脱俗,多了三分清丽!

-注-

[1] 韩愈赏李花写心情,《李花赠张十一署》: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着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祗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樽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2]  出自《诗经.召南.何彼秾矣》。

[3] 唐太宗李世民《赋得李》: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
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

[4]《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太史公曰》:“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也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5] 司马光:“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资治通鉴.卷第十七》
*程不识为人廉直,谨于文法,孝景帝时数度直谏为太中大夫。他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李将军列传》)

[6]《新唐书.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

[7]《新唐书.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朕非有靳,顾李乂不可耳!”)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枇杷花迎寒,素华冬馥,薛涛“情戒”给了生命新的篇章。情海失落的薛涛在成都浣花溪畔,闭门幽居枇杷丛里。她退尽漫烂还素华的后半生,就好像枇杷树负雪扬华(花),转入另一种心境。
  • 古人以梅花交友,也以梅花玩游戏,留下俏皮、诙谐的诗句、警语,供今人玩味。宋代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一生爱梅花,元代嵚崎磊落的画梅名家王冕在人间修道,恰如一朵出尘白梅,他们都以梅花自况……
  • 山茶花为何先领春色照天涯?山茶又称“曼荼罗”,到底是什么含意?山茶静婉鲜妍和宋代真御史邂逅,说王十朋转生的故事……
  • 水仙情操清古,鼓琴高手伯牙、孝子伯奇他们留下的故事都和“水仙”有关……每一朵明洁冰清的水仙都怀抱着一晖晖慈心--兼爱无私,涤尽凡心!过年应景供水仙盆栽,宜室宜家宜一生!
  • “年”看得到,也听得到!谷物成熟了,挂在禾杆子上迎风摇摆,传来的“千千”之声,你可听见了?千谐音“谦”,千千稻浪,谦谦人生,真是妙会!
  • 春风又绿江南岸,阳光洒遍了天之涯,满地油菜花开时,鹁鸽声里送来春浓的消息。唐代名医孙思邈怎样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样和油菜结缘?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