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朝闻道 夕死可矣

——得道才算闻道,才能忘记生死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气: 4425
【字号】    
   标签: tags: , ,

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曾向老子问道,每次都大有收获;孔子最后一次拜访老子时,说“我终于得道了”。那么孔子最后闻的什么“道”?得道后他的表现又如何?为何能“夕死可矣”呢?

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拜访老子,正碰上老子在鲁国主持葬礼,于是孔子学习了婚丧朝聘等礼制上的流程、细节等。

孔子三十四岁小有所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老子一看孔子踌躇滿志的样子,就泼他一盆冷水:“良贾深藏不露,君子大智若愚。骄气、欲望、做作、好高,这些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回去后三日未语,认为老子像龙一样深不可测。

孔子第三次拜访老子,开始谈“仁义”。老子说:天地日月星辰都依规律而行。你还是效仿自然行事、顺着规律进取,这是最好的。你急着标榜仁义,如同敲鼓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逃亡的人跑得越远。孔子回去后,开始研究易经。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孔子五十一岁时还没有领悟大道,第四次向老子问道。老子告诉他:“道”是不可献人、不可送人、无法说清、不可传人的。当你对道有正确认知时,道就会驻留你心中;当你行为符合道时,道就会在你身上体现。

老子还提到“神采真实的遨游”:对古时的“至人”来说,仁、义只不过是借路与暂住。他自由无拘遨游太虚,生活简单纯朴,不欠人财物与感情,也不施人财物与感情。逍遥自在是无为,简单纯朴易生存;不欠别人的,也不还别人的。

孔子回去后,三个月闭门不出,终于对“道”有了正确的认知。他再次拜见老子说:“我终于得道了……很长时间了,我没有跟万物的自然变化相识为友!不与自然的变化相识为友,又怎么能教化他人!”老子高兴地说:“孔丘得道了!”由此可见,孔子最终领悟的是“道法自然”的大道。

闻道后的孔子是怎样的呢?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此时的孔子,连人的基本生活状态都忘记了,忘记了吃饭,忘记了老、死,心中充满了得道后的殊胜喜悦。他还是一个普通的人吗?

“朝问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理解为:早上听到(明白)了真理,晚上死了也行。没有得道的人,能做到吗?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了几十年,临死时他想到的不是阿弥陀佛、老子,他牵肠挂肚的是股票、房子、汽车、孩子、老婆呀,人世间留恋的东西很多呀。他虽然听说也学习了真理,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夕死可矣”,因为没有真正领悟大道。

也有学者,用“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来理解这句话。可是现在所谓的义、真理,很多是假的,甚至是邪恶的,许多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还有恐怖分子用人体做炸弹,看起来“不怕死”,其实只不过是谎言鼓动下的一时冲动,并非人理智的表现。

“朝问道,夕死可矣”是修炼人的一种境界,他的精神已经同化于宇宙、天地、自然之间。人世间的一切得失、躯体的存亡,对他来说,已经无所牵挂了,早已没有概念了。换句话说,他已经达到了真人、神的境界了。@*#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百年来,一双筷子演绎出不尽的风采。从深奥的筹算、占卜,到欢快的舞蹈,再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普通物件,它善于变化的背后,或许也连通着阴阳之道吧。
  •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精于阴谋阳谋的毛泽东骂他“蠢猪似的仁义”,在大陆教科书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儒却盛赞宋襄公,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