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立春迎春神 早春第一花迎春花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99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立春”节气到了,迎春的花使穿着一袭嫩黄衫点破春色——迎春花开了!

迎春花 立春迎春神

立春第一候的花信风微微拂面,绽放了迎春花的锦绣笑脸。迎春花黄绿的花枝最早感应改岁换新了,成了立春的代表花。迎春花的花颜不是紫艳、也不是桃红。它没有秾李艳桃惹眼的胭脂花粉,而是在层层绿叶浪中舒展黄葩,人们赞称它是“金腰带”。迎春黄葩先占了温暖和畅的春气 ,正色雅正胜了胭红。

“立春”是春天节气的第一道讯息——春回大地。迎春花顿然感知天地立春的精神,逐暖露出黄金光华。冻蝶、寒蜂也在暖和的春气里苏醒,飞绕花间,带雪冲寒迎接春神回人间。在迎春花之后,百花将遍地,千卉共芬芳。

立春 春神来了

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万物,看那迎春花的黄葩佩一身青青绿叶——这不就是大地和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表征?迎春花的颜色与大地、万物欣欣然的颜色相应合,不就像是春神的化身?

春神有个名字叫“句芒”(句,音勾),最早是帝喾时代的春官,掌管花木之事,称为“木正”[1],人们尊称句芒为“青帝”。

立春之日,是祭祀句芒神迎春的日子。《礼记·月令》记载,一到立春日,天子亲帅百官春祭,出宫城到东郊祭祀春天之神——青帝句芒,迎接春天到来。先秦的典籍《礼记·月令》和《后汉书·志·祭祀中》都有这样的记载。[2]

春天来了怎知道?怎样探春讯?唐代诗人韩偓吟诵“句芒一夜长精神,腊后风头已见春”。他感应到了句芒神,一夜间让人间换上春天的颜色,在风里注入了春天的温暖,向腊月告别。立春来到,你做好迎春的准备了吗?

立春  古代立土牛劝春耕

东汉时,在立春日有泥塑土牛——“立土牛”劝春耕的礼仪。立春日五更前,天还未亮,从京师到地方的官府门前已经聚集了穿着绿色衣服的各级官员和小吏,他们是来报春、劝耕的——在官府门前塑立“土牛”和“耕人”、插上绿旗以告知民众春天来了,要勤耕种了!(见《后汉书.志.礼仪上》)

春风绿了大地,绿色就是春天的代表色。塑土牛的土来自大地,展现大地的颜色、代表大地。土牛和耕人立在官府官署门前,从“立春”一直到“立夏”的那一天。

《礼记.月令》说,周天子每年在元旦向上帝祈求谷物丰收,择定良辰吉时亲载农具、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和大夫等等,在籍田躬耕。天子重视耕作的重要性,亲身示范躬耕,作为劝耕的表率,从周代传下来,各代英明的帝王都传承了这种躬耕之礼。到清代康熙皇帝,除了示范躬耕,更采集了早熟的稻种带到北京“亲视栽植”。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爱民与实践力行。(见《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清朝立春 隆重迎春

清朝时的迎春仪式很隆重,连续两天进行。清代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记载,从立春前一日就开始迎春仪式了,顺天府(今之北京)府尹和属下吏员先在东直门外春场迎春,役人对举芒神和春牛,鼓乐的乐队在前方引导,引回府署门前的彩棚里陈放。

立春当天,府尹等官员从午门外恭迎皇帝、皇太后、皇后和芒神、土牛、春山。恭恭敬敬地迎入乾清门、慈宁门,然后由内监接奏,就在宫内举行迎春神之礼。行礼完毕后,顺天府尹引土牛回顺天府官署,在那里主持环击土牛劝耕的“打春”仪式(也叫“击春”),藉以劝农夫勤耕,不要错过春耕的时机才能期待好收成。当时还有呈上“春牛图”、“春牛春花”和“咬春”的应节时俗。

版画年画家陈永钦的《春牛图》。(蔡上海/大纪元)

后来更演变出以真人扮演句芒神——春神,穿着绿色衣服进行“鞭春”的习俗。春神手执杨柳枝或五色丝鞭杖,鞭打土牛劝人春耕。鞭春之后,庶民百姓抢拾土牛的碎土块,放回自家的田里,寓意今年好收成。

养人间元气共春不老

迎春花枝黄葩乘绿浪,正是映衬了春草发发和大地坤土的颜色。饯别了腊月,一夜花开早——烂熳金黄花,嫩条拨千斤,拔得春花榜头筹。立春时节,伴着破寒乘暖迎春花,一起来迎春神、勤春耕,养人间元气,共春天不老……。

-注-

[1] 《群书治要·史记上·本纪》记载,帝王世纪曰:“帝喾以人事纪官,故以句芒为木正”。唐代孔颖达疏“句芒神”:“其神句芒者,谓自古以来主春立功之臣,其祀以为神。是句芒者生木之官,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

[2] 《礼记·月令》记载如下:(在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孟春之月……其神句芒。”《后汉书·志·祭祀中》有一样的记载:“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句芒就是句芒神、春神。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松树古来拥有百木长的桂冠,千岁材的美称,说松树有灵性的故事,拾掇史书间也不少。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丈夫若松之常青。
  • 就像刘雪庵在《踏雪寻梅》中抒发的:“尘世多风霜,蜡梅朵朵黄,空谷传回声”……一生的困厄沧桑,几度政海的波澜冲击,都没有撼动黄庭坚,他真如浊世中一腊梅,几度浊流涤荡,越发清芬。
  • 古人以梅花交友,也以梅花玩游戏,留下俏皮、诙谐的诗句、警语,供今人玩味。宋代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一生爱梅花,元代嵚崎磊落的画梅名家王冕在人间修道,恰如一朵出尘白梅,他们都以梅花自况……
  • 山茶花为何先领春色照天涯?山茶又称“曼荼罗”,到底是什么含意?山茶静婉鲜妍和宋代真御史邂逅,说王十朋转生的故事……
  • 水仙情操清古,鼓琴高手伯牙、孝子伯奇他们留下的故事都和“水仙”有关……每一朵明洁冰清的水仙都怀抱着一晖晖慈心--兼爱无私,涤尽凡心!过年应景供水仙盆栽,宜室宜家宜一生!
  • “年”看得到,也听得到!谷物成熟了,挂在禾杆子上迎风摇摆,传来的“千千”之声,你可听见了?千谐音“谦”,千千稻浪,谦谦人生,真是妙会!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