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

【文史】杏花迎春 杏林春暖董奉修道成仙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1111
【字号】    
   标签: tags: , , ,

雨水的春天是属于杏花的,花开净尘,烂漫映村井。杏花点缀初春的原野,花开烂漫映村坞、满山城,成了一道难忘的春天永恒的风景。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
--南北朝庾信《杏花诗》

早在《山海经.中山经》中就有记载灵山多杏树和桃、李、梅树。 杏花在我们华族的记忆中、文化里,留下许许多多人生的情怀。

人生的杏花情怀

春天飞上村树,村边杏花白,“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1]。一年一度燕归来,人间又老了一岁,杏花悠悠自在说春事。

曾经在杏花道上,一朝春风得意马蹄急,“新马杏花色,绿袍春草香”[2]。新官上任,杏花道上负长剑,万里关山奔骏马,逸兴风发,豪情万丈。

难忘清明时节的绵绵杏花雨,“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 在那若现若隐处,“杏花村”舒缓人心焦虑、振奋人的精神。

几度花里来去,生命也如花开落。“去日既逢梅蘂绽,来时应见杏花开”[4],杏花开时,期待相见的故友已经陨落!花开花落,生死不测,映衬物我两茫茫的宿命谜题。

这些代代的生命风景,有低落、有昂扬,有迷茫又有慰藉,都绘成杏花图册,舒展成杏花诗卷连绵不断地展开。

五果之一 杏

杏多生长在温带的落叶乔木,果实可食,也具有观赏价值,高可达10公尺以上。杏花开在初春,果期在4 ~6月间。

杏仁具有药效早为人熟知,三国时代的《神农本草经》有记载杏核(种子中的杏仁)味甘温有药效。《本草纲目》说杏仁利肺气,除肺中寒热咳嗽。《救荒本草》将杏树的叶子列入救荒时可食用的食物来源之一。

中华文化中,将杏、李、桃、栗、枣五种果实称为“五果”。五果可以帮助五脏功能的运作,《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果代表五味、五色,分别对应人身体的五脏。杏果味苦,对应的是肺脏。《黄帝素问直解》说,“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不过多食则过犹不及,《本草纲目》说杏“酸,热,有小毒。生食多,伤筋骨”。

古书还说从五果可以预见五谷的收成情况,“欲知五谷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杏对应的是大麦的收成。

杏坛 

在中华文化中也留下了几则以杏留名的典故。回溯到春秋时代,相传“杏坛”曾经是孔子的讲学授徒的地方。

杏坛这个场景是在《庄子》一书中留下的。《庄子‧渔父》开篇描述了一景:孔子和弟子一行来到一处森林中,孔子坐在杏坛上,弟子们读书,孔子弦歌、鼓琴。[5]

孔子为后代留下作育英才、有教无类的师范,后世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后人因而在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的孔庙大成殿前筑坛、建亭、树碑、植杏,取名“杏坛”。“杏坛”也成了教育界的代名词。

杏林春暖

唐朝白居易曾经“步步寻花到杏坛”[6],白居易的杏坛不是孔子的杏坛,而是杏花的园林,在杏林里白居易找到了道士的药堂。

走到医界,“杏林春暖”就是一块好医生的金字招牌,赞扬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仁术。说起“杏林春暖”这个典故是起源于三国时代。东吴有个修道人董奉,他在庐山杏林里行医,也在杏林里修炼成仙。

《神仙传》记载,三国时代的东吴有个修道人董奉。董奉字君异,是侯官县人。董奉三十多岁时,侯官县长是位年轻人。后来这位年轻县长调往他处,过了五十多年回到侯官县,当年的老下属都去见他, 董奉也去了。已经垂垂老矣的县长看到董奉还是当年三十多岁的模样,见证了董奉是个有道行的人。

董奉精通医道,给人治病,往往妙手回春。他住在庐山中,为人治病不收钱、不收礼。重病的人来看好了,只要在山上种五棵杏树,轻症的人就种一棵杏树。如此才过了数年,山上已经有了十万多棵杏树,郁然成林,树上的杏子大熟。

董奉让要买杏的人自行拿谷物来交换,然后把所得的粮谷赈救贫穷的人,也接济路过的旅人。他在一年中送出的粮谷多达三千斛(十斗为一斛),还送不完有很多剩余。据《神仙传》记载,在民间仅仅百年的董奉,修炼得以升天,当时容颜气色就像是三十岁的人。 后来的人们就以“杏林”指称道家的修炼处,也以“杏林”作为医学界的代名词。“杏林春暖”这个成语是称颂医生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仁心仁术有如春天阳光般的温暖和煦。

春天飞上杏花树,杏花道上飘飘杏花雨。人生几度花开花落,记了初春--杏花好时节!

-注-

[1] 唐·王维叙《春中田园作》

[2] 唐·韦庄《送崔郎中往使西川行在》

[3] 唐·杜牧《淸明》

[4]  唐·不详《又示段文昌》诗题注:文昌客游成都,韦南康与奏释褐为宾从。归阙,至鹄鸣驿,清公谓文昌云云。至京,屡擢至宰相,后拜剑南节度,西至鹄鸣僧,已物故,而杏花方盛。

[5]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6] “行行见路缘松峤,步步寻花到杏坛。”,摘自白居易《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松树古来拥有百木长的桂冠,千岁材的美称,说松树有灵性的故事,拾掇史书间也不少。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丈夫若松之常青。
  • 就像刘雪庵在《踏雪寻梅》中抒发的:“尘世多风霜,蜡梅朵朵黄,空谷传回声”……一生的困厄沧桑,几度政海的波澜冲击,都没有撼动黄庭坚,他真如浊世中一腊梅,几度浊流涤荡,越发清芬。
  • 古人以梅花交友,也以梅花玩游戏,留下俏皮、诙谐的诗句、警语,供今人玩味。宋代四大诗人之一的陆游,一生爱梅花,元代嵚崎磊落的画梅名家王冕在人间修道,恰如一朵出尘白梅,他们都以梅花自况……
  • 山茶花为何先领春色照天涯?山茶又称“曼荼罗”,到底是什么含意?山茶静婉鲜妍和宋代真御史邂逅,说王十朋转生的故事……
  • 水仙情操清古,鼓琴高手伯牙、孝子伯奇他们留下的故事都和“水仙”有关……每一朵明洁冰清的水仙都怀抱着一晖晖慈心--兼爱无私,涤尽凡心!过年应景供水仙盆栽,宜室宜家宜一生!
  • “年”看得到,也听得到!谷物成熟了,挂在禾杆子上迎风摇摆,传来的“千千”之声,你可听见了?千谐音“谦”,千千稻浪,谦谦人生,真是妙会!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