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愚公移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气: 684
【字号】    
   标签: tags: , ,

《列子‧汤问》中有篇寓言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想要挖平挡在门前的两座大山。他率儿孙三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一年往返一次。邻居有个七八岁的孤儿,蹦蹦跳跳跑来相助。河边有智叟嘲笑说,愚公剩余的岁月连草都动不了,如何挖动山?愚公说:“我们家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无穷尽,怎么挖不平山呢?”智叟无语。山神听了,赶紧向天帝报告。天帝感念愚公的诚心,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愚公出行再也没有高山阻挡了。

愚公的理念是人力叠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代一代挖山不止。可世间有“相生相克”的理,潜伏的灾难也是叠加的。说不定哪天发生了山崩、山火或泥石流等天灾,还有挖山过程中,可能会有巨石滚下或大树倒下,还有毒蛇猛兽、瘟疫……随便一个意外,都能让愚公家族的香火不能延续,都会中断他们的移山工程。也就是说,愚公能不能挖成,要看天意。天允许,人才能做成!

毛泽东曾提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口号,他删掉了原故事中的“帝感其诚”的天意涵义,掀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强调人定胜天、人海战术,结果因大跃进非正常死亡的中国人,海了去了,有数千万之多;改造中国的结果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后患无穷。背离天意、违背客观规律,众人越团结、越坚持不懈,最终带来的灾难越大。

《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是战国早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传世的一百三十多篇寓言中,有不少是通过故事来讲述道家修炼的内涵。愚公的表现也体现了一个修道者的境界。道家修炼讲修真,返本归真。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心念纯真,没有一丝杂念。他没有想自己还能活多久、后代能传多少代,什么天灾人祸、艰难困苦呀,多长时间才能做完呀,这些人心人念,他一概没有,做到了“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愚公能像婴儿一样无忧无虑、心平气和地去挖山担土,以至于邻居家七八岁的孩童,欢蹦乱跳地去帮助他。因为他达到了某一层次修炼境界的标准,因此天帝派人帮他拿掉了那两座大山,扫清了他修炼的障碍。@*#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曾向老子问道,每次都大有收获;孔子最后一次拜访老子时,说“我终于得道了”。那么孔子最后闻的什么“道”?得道后他的表现又如何?为何能“夕死可矣”呢?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现代人用作劝导恶人停止作恶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说是要放下人的恶言、恶行、妄念等诸多烦恼。有案可稽,这句话指的不是一般杀人越货的强盗,而是那些杀人无数,却不是出自本心,最后能成就正果的人。
  • 叶公本名沈诸梁,楚国王室后代,24岁时被楚昭王封到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他组织叶邑百姓兴修了东、西两陂大型水利工程,东陂防洪、西陂蓄水。他把水利施工图画在自家墙壁上(因为竹简不适合画图)、梁柱上、衣服上,在每个水渠的出水口都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 “滥竽充数”的故事家喻户晓。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跟齐宣王夸自己吹竽,鸟兽听了翩翩起舞。齐宣王很高兴,给他同样优厚的待遇。齐宣王死后,儿子齐泯王继位,喜欢听一个人的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逃了。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