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杀戮非本意,缘到正果成
作者:俞元
font print 人气: 964
【字号】    
   标签: tags: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常被现代人用作劝导恶人停止作恶的警句,也有佛教中人说是要放下人的恶言、恶行、妄念等诸多烦恼。有案可稽,这句话指的不是一般杀人越货的强盗,而是那些杀人无数,却不是出自本心,最后能成就正果的人。

西藏的密勒日巴,从小热情爽朗,心地宽厚。父亲去世后,伯父、姑母霸占了他家的财产和房屋。在母亲以死相挟的逼迫下,密勒日巴学会咒术,咒杀了伯父家许多人,密勒日巴内心很痛苦。他到俄巴喇嘛处求正法,俄巴让先他去多雅波降冰雹,惩罚那里的坏人。密勒日巴施法后,捡到很多鸟兽的尸体带回去,痛哭流涕,俄巴说:“你降冰雹打死的一切生灵,都会成为你未来佛国净土的众生。”俄巴冥想片刻,这些鸟兽瞬间苏醒复生了。

密勒日巴最后找到马尔巴上师。一开始,师父并不教他东西,只是一味地役使他,动辄对他非打即骂。一再言而无信地让他把巨石运到山顶、建造石头房屋,三番五次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他的背部因长年负重,割得到处是伤口。密勒日巴始终对师父非常恭敬、虔诚。在师父的安排下,他以前杀生造下的巨大业力,通过无比艰辛的修炼,最后转化成巨大的成就,密勒日巴成为西藏极受尊崇的伟大觉者。

《佛说鸯掘摩经》记载了一则故事:鸯掘摩罗是一个英俊健壮、儒雅孝顺的好青年, 他拜一名外道学者为师。学者妻子爱上鸯掘摩罗,趁他一人在家时,使出浑身解数诱惑他,他坚决不从。她老羞成怒,假装被强暴要自杀的样子。学者回家看到后非常愤怒,他知道自己打不过武功高强的鸯掘摩罗,就对他说:“你只要杀满一千人,每个人割去一只手指,用线串成环戴头上,你就修成了,被杀的人也可升天。”鸯掘摩罗难以接受“杀人成佛”的做法,学者骂他不相信老师。鸯掘摩罗内心充满痛苦与矛盾,只好拿宝剑在大马路口逢人便杀。全国的勇士,无人敢阻止他。

再杀一人,就凑足一千人了。这时,释迦牟尼出现在鸯掘摩罗的面前。释迦佛知道那九百九十九人因业力的缘故被鸯掘摩罗全数杀尽,他不能再杀人了,接受教化的时机成熟了。鸯掘摩罗想杀释迦牟尼,却怎么也追不上缓慢行走的佛陀,释迦牟尼说:“你追不上我,是因为你杀戮的心没有停止;我很久以来就停止了。”善根深厚的鸯掘摩罗听后立即扔了剑,跪拜佛陀,请求剃度。此时国王亲率军队(内心毫无胜算把握)来讨伐鸯掘摩罗,亲见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竟然皈依佛门,非常惊讶,感叹佛法的伟大。无数的国民因此敬佛、听法,鸯掘摩罗当下证悟阿罗汉果。在佛光普照下,恐怖的屠杀促成了一次大弘法。

《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 ,喝酒吃肉,杀人放火。他的杀人从未考虑自身利害,而是快意恩仇,替天行道;随意间的禅语,透露出真我本性。他的师父智真,是得道高僧,看出他深藏的慧根,给他取名“智深”,送他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他离开师父后,结识林冲,二龙山做债主,投奔水泊梁山,止于宋江旗下,做出一番事业。

打败辽军后,鲁智深去拜见恩师,智真第一句便是“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他知道鲁智深俗缘还未尽,又送他新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征讨方腊,鲁智深生擒夏侯成、方腊,立下第一等功。宋江请他还俗做官或做名山名寺住持,看淡功名富贵的鲁智深只是摇头。最后夜住六和寺,听江上潮信雷动,他沐浴更衣,焚香坐化,“今日方知我是我”。德高望重的大惠禅师将他火化,赞鲁智深“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惩恶,还债!仗义无私的鲁智深,终后回到金玉满堂的佛国世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人常挂在嘴上,心里并不相信;佛教中有的人用“放下烦恼执著”来牵强附会,也同样不信杀人无数的人能成佛。其实,这是真实不妄的!关键是要遇到正法洪传、高德明师指导,而自身又真能幡然悔过,即使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也有机会脱离苦海回天堂。但是这千百年难遇的机缘,稍纵即逝,一旦碰到,千万不要错过!

@*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精于阴谋阳谋的毛泽东骂他“蠢猪似的仁义”,在大陆教科书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儒却盛赞宋襄公,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 孔子说“朝问道,夕死可矣”。后人对这句话有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理解。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曾向老子问道,每次都大有收获;孔子最后一次拜访老子时,说“我终于得道了”。那么孔子最后闻的什么“道”?得道后他的表现又如何?为何能“夕死可矣”呢?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评论